愈來愈多香港人飼養寵物,「毛孩」已經變成家裡的成員。當更多人成為「狗奴」、「貓奴」,社會對寵物權益亦愈趨關注。甲級練狗師張松照(圖中)在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恒傳感言》節目中,直言本港動物權益亟須提升。他認為政府需加強打擊虐待動物,並呼籲大家飼養寵物前,應考慮清楚能否提供足夠的時間及合適的生活環境。
去年疫情在全球蔓延時,各國紛紛採取封城措施,不少人長時間待在家中,遂飼養寵物解悶排憂。據報道,今年3月公布的一項統計顯示,英國民眾在封城期間共購入超過320萬隻寵物;美國及日本被領養的貓狗則分別增長34%及15%。隨著疫情趨緩,很多人因重回職場沒有時間照顧寵物,棄養潮繼而出現,造成「疫情寵物」(pandemic pets) 問題。
或許人們憧憬擁有寵物的生活是如何美好快樂,試想經歷一天辛勞後回到家中,如果有「毛孩」在門口開心迎接,確能緩解疲憊不堪的情緒。亦有研究指出,照料動物可以幫助舒緩抑鬱症和焦慮症,減輕壓力,甚至改善心臟健康。不過,他們卻沒想清楚自己要為寵物付出甚麼。寵物需要食物、運動、陪伴、治病,這些都要花費金錢、時間、精神、心力。
本港的《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於1935年以英國《1911年保護動物法令》為藍本訂立,雖經修訂但立法原則與罰則已不合時宜。此法例只關注動物有否被虐待,並非提倡對動物負上謹慎責任(duty of care)。現時不同地方都有法例保障動物,例如台灣的「動物保護法」將惡意棄養視為犯法;英國和澳洲也訂立涵蓋範疇更廣的「動物福利法」,提供指引以保障動物福利,並非待事態嚴重甚或動物被虐殺,才由執法者介入。動物在人類面前往往陷於被動,任憑主宰生活,甚至生死。飼養寵物需要長期投注心力,是一輩子的承諾,須對牠們的生命負責。沒做好準備就別讓寵物進門,否則只會造成彼此之間的壓力。 香港恒生大學協理副校長及傳播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