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及金管局的紀錄,今天香港的財政儲達9,604 億港元( 2017年4月) ,外匯資產儲備達3,997億美元(2017年7月) ,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厚,而據立法會秘書處的紀錄,香港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亦位列全球 18位 (2015年),逾4.2萬美元,可惜我城多年來引以為傲的經濟成就,卻沒為城裡的人帶來對等的福快樂,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網絡」(SDSN)發表的「2017全球幸福報告」 (World Happiness Report),香港在全球 155個國家中排名71位,明顯落後於其他亞洲地區如新加坡(排名26)、泰國(排名32)、台灣(排名33)、日本(排名51)、南韓(排名56)等,為甚麼?
近日與友人聊天時,她提到世上無淨土的論點,當仔細觀察及深入了解一個地方後,亦總會察覺及感受其缺點,即使得享相對成熟的民主制度,如英美德法等大國,不也受各種各樣的政治、經濟、民生等議題困擾,矛盾爭論不休,又怎樣去計算誰比誰更幸福呢?
要回答誰較誰『幸福』這種問題,為幸福尋根,以盡量客觀持平理性科學的方法收集証據、量度那不輕易量度的情感,不正是心理學家的工作嗎?是的,如果有需要,即使是對何謂『愛國愛港』?到底是劉曉波先生對國家的愛深一些?還是其夫人劉霞對他的愛更勝一籌? 心理學家也會勇往直前排除萬難去鑽研及量度『愛』的最佳方程式!因此,聯合國的幸福報告中,除了經濟數據如國民人均GPD價值外,亦加入了不同的測量準則,例如計算國民匯報幸福感的差距,有如計算貧富懸殊的差距一樣,當幸福感差距越高,國民整體的幸福感便下降,此外,幸福的指標還有預期健康壽命,即在某年某地出世的嬰兒能預期健康地活多少年,這個預期會依據各國居民各種常見疾病和流行病的發病率、居民的生活習慣、社會暴力情況、飲食結構、吸煙及酗酒者佔全國的人口比例等因素計算,還有其它指標如社交支援、生活的自由觀感、政府管治、對國內官商貪污的觀感、感受正面及負面情緒的密度、工作就業率、精神病發病率、慈善捐獻習慣、及自然、環保等可持續發展等因素都包含在內,國與國之間的排名便由此多種因素計算,以這些多元途徑方法收集證據,比只計算國民人均GPD等的經濟數據更理想,但了解研究方法之後,應清楚這些龐大的數據對於國家如何提升國民整體的幸福快樂是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但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個體時,如遇到一個美國人和中國人,或是遇到兩個中國人,心理學家是無法以三言兩語便可分析誰比較誰更幸福的!
聯合國的幸福報告指出,中國的國民人均GPD價值從 1995 - 2015年節節上升了5倍,但國民的今天的幸福感並沒四份一世紀前更多!想一想今日的香港,也許不難理解,如高鐵帶來的經濟效益即使多高,但作為一位香港市民,當中又有幾多人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那多嫌幾個億的幸福快樂呢?而貪方便而換來的代價,如從此在高鐵西九總站起便失去了在這地一直享受免於恐懼的自由,忽然被逼遵守更倒退的刑法,則肯定是會動搖許多活在這城的市民的幸福及安全感!
也許世上真的無淨土,就如科學研究方法總有限制、而人亦無完人一樣,但幸福快樂的指數絕非無跡可尋無法改善,每一個學科的知識,都有賴許多人終身孜孜不倦的研究匯聚,心理學家拼命量度那不輕易量度的『幸福』或『愛情』,常常知道當中所發掘的一點成果彷如微塵亦不完滿,卻總不會怠懶放棄推搪說沒有可能辨知『幸福』或『愛情』等認知感覺行為,令世界變得更美更進步的,不就是這種鍥而不捨的探究精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