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角度,月經的發生,關乎到人體陰陽之間的轉換,這與日月的陰晴圓缺、周而復始的規律活動相似。簡單來說,排卵期即為中醫所說的氤氳之時,是由陰轉陽的時間,子宮由虛轉盛,預備下一次的經期。月經排出後,血海空虛,血海即為子宮,月經後陰血不足,隨著月經周期演變,陰血會慢慢增多,當到排卵期時,陰血則為最重,重陰則轉化成陽,這個時候,如果陰陽之轉化不協調,則會損傷沖任,導致經間期出血。

要確診排卵期出血,要與以下診斷鑒別。
① 月經先期:月經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十多天一次,連續2個周期以上出現,月經量正常或多。
② 月經過少:月經周期正常,僅量少。
③ 赤帶:帶血的黏液,排出無周期性,持續時間較長,反覆發作,婦科檢查常見宮頸糜爛病史。
引起經間期出血的病因主要分為腎陰不足、脾氣虛弱、濕熱下注和血瘀等。臨床上腎陰不足型會有五心煩熱、腰痠、頭暈耳鳴等症狀;脾氣虛弱型可見易疲倦、胃口不佳、氣短等;濕熱下注型伴有白帶量多,色黃、口苦、煩躁、小便短赤等;血瘀型可見小腹脹刺痛、情緒抑鬱、月經伴血塊等。
中醫重視經間期出血,如出血持續,可導致崩漏等嚴重月經不調的問題,影響生活與生育,建議及早治療。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麥嘉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