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網上流行很多插畫,內容都圍繞在職媽媽因新型冠狀病毒而在家工作的實況。有沒有留意到,家中還有另一位需要我們多加注意的在職爸爸?普遍人都認為媽媽承受的壓力最大,其實不盡然,爸爸面對的壓力也不低於媽媽。一般來說,爸爸對照顧小朋友的參與度較低,平常下班後,回家與孩子嬉戲一會,就可享受私人時間;投入度再多點的爸爸,也會協助跟進小朋友的功課。可是,如今需要24小時面對面地與孩子共處一室,遑論照顧孩子時的責任,連與孩子長時間相處,也會令爸爸倍感受壓。
在家工作的男士,與家人相處時間愈多,摩擦愈大,加上肺炎肆虐,各人為口罩、消毒、清潔用品以及日用品等而奔馳,過程中,為價錢、數量、時間,難免會發生口角,影響家庭和睦。
大家也肯定感受到當下香港百業蕭條,各行各業都面臨削舖裁員的危機,雖說現時雙職家庭很普遍,但男士作為家中經濟支柱的形象仍牢不可破,面對不是失業、就是減薪的危機,加上一大筆因疫情而衍生的非恆常的開支,自然成為男士心頭中揮之不去的壓力。
想像一下,一堆未完的工作在枱頭,上司又再來追魂電話催趕工作進度,兩個小孩在旁邊吵吵鬧鬧,家人在反覆比較口罩的價錢,問你該不該買……一看到防疫用品的炒價,再收到公司減薪的通知,那種無奈與擔心,為本來已經焦躁的心情火上加油。這時,家人給予任何的意見,都只會感到「撩是鬥非」,進而把心中滿腔的焦慮與煩躁發洩在家人的身上。
男士們的抑鬱焦慮情緒很容易被忽略,由於不諳表達感情,對自己情緒的察覺較差,又一直被灌輸承擔責任、控制大局、顧全面子等形象,即使感到情緒有異,也只會保持緘默,埋藏於心,因為表現悲痛是件丟臉的事情。因此,如發現身邊的男士,動力及判斷力下降、工作表現及人際關係大不如前,應該盡早勸他們求助,避免問題進一步惡化。當情緒康復後,無論你或是當事人,都會有煥然一新的體會。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