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與少年溝通 《混沌少年時》佢真唔想傾?
最近筆者看了一套劇《混沌少年時》,講述一件兇殺案和一個青少年之間的關係。過程當中有很多大人和13歲少年的溝通互動場面,當中很多都帶著「目的性」的溝通,有一些很順利,但有一些就並不順利。不禁讓教導中學生溝通技巧的筆者,反思很多成年人與青少年之間溝通的問題。
90年代的電視廣告——
「每日3分鐘,聽聽少年心底夢。」
曾幾何時電視廣告給予大眾的訊息,當時香港年代的家長早出晚歸,並沒有時間與孩子溝通談天。但是否有時間就可以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呢?若果有時間都不能達致有效溝通呢?
可能我們成年人需要更多的軟技巧,聆聽的時候不要和自己牽上太多關連性,這樣才能保持平和的心境聽出「真正的內容」。
就如這套劇的所有角色都想搵出真相,甚至乎連劇裏的警察都不希望是13歲少年自主行為,在校園裏尋找共犯以及希望調查欺凌事件。結果警察先生與自己的親生孩子在學校裏的溝通場口,都道出成年人無法打進少年世界的寫照。
劇中浮沉於「是成年人不願意走進去?」或是「青少年不願意與人溝通?」這兩個可能性之間。
無論是哪一個答案,我們都不能完全歸就於忙碌、電子世界的複雜性,應該為這個問題找到出口才是重點。以下一些溝通技巧與大家分享,希望可以成為其中一個方向。
1. 建立信任,避免評判
青少年渴望被理解,但往往擔心被批評或指責。因此,在交流中應保持開放態度,避免過度評判。
實踐方法:當他們分享感受或想法時,不急於給建議,先用同理心回應,例如:「聽起來這件事讓你很困擾。」
讓他們感到安全,願意敞開心扉。
2. 主動傾聽,捕捉情緒
青少年常常用行為或話語間接表達內心感受。主動傾聽,不僅僅是聽他們說甚麼,還要留意語調、肢體語言等情緒訊號。
實踐方法:專注於對話時的眼神接觸,適時重述他們的話,例如:「所以你覺得這次考試讓你壓力很大,是這樣嗎?」
讓他們感受到你的關注和理解。
3. 以問題引導,而非指令
與其單純指示青少年該做甚麼,不如用問題的方式,引導他們主動思考和參與決策。
實踐方法:例如,「你覺得這件事有甚麼解決辦法嗎?」或「如果你是我,你會怎麼想?」
幫助他們提升自主性,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無論處於哪一個階段,說「溝通是藝術」真的沒有錯,由今日開始也不太晚!爸爸媽媽加油!
香港童協
www.hkca.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