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的小青一坐下便拋下一句︰「我的家,沒有家的感覺」。甚麼是家的感覺?「我放學不願意回家,沒有一刻感到舒服自在,只覺得在家中,氣氛沉重,說話也要特別的小心」。
當小青在家有這個感受的時候,她的父母是否也有相同的想法?「我不知道她說的是甚麼。只感到她常迴避我們,我們在廳、她在房。夜深時分,我們睡覺,她便會在廳中活動」媽媽有點不滿地說。爸爸也感到無奈「我們根本沒有機會說話,不似是一家人」。
坐在面前的家庭,是一家三口的小康之家,尋求協助的原因正是沒有辦法跟女兒溝通。究竟這個家庭發生了甚麼事?從什甚麼時候開始變成沒有家的感覺?那他們理想中的家是怎樣的?
「各人可以閒話家常,不用怕說錯話,而又引起爭吵」。
「家可以是一個休息站,感到安全自在」。
「分工合作,愛惜一起建立的家。互相支持、信任」。
三位成員不是對自己的家沒有期望的,更不約而同說出對家的盼望。誰人不想有一個溫暖的家庭?但美滿的家庭不會自然而成的。家中各成員的互動模式正正是一個重要的線索去明白這個家庭的需要。而沒有家的感覺也只是反映了,家中各人相互之間的關係出現了一些問題,而影響了大家的相處。
要建立一個理想的家,需要先仔細認識及了解這個家庭,例如家中各人的相處模式︰小青跟爸爸的關係如何?女兒與媽媽的關係如何?父母之間又是甚麼一回事?再而在相處過程中,他們是如何處理大家的差異及衝突?這些便是關鍵的線索,讓大家一步一步,尋回家的感覺。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