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常強調戒口一說,相信不少人都有相同疑問,戒口就等於清茶淡飯嗎?每次戒口要多長時間?當中又有何意義?
「忌口」是在中醫「藥食同源」的基礎所發展而來。患病時配合適當飲食,可謂事半功倍,有助康復及預防復發。相反,治療期間胡亂飲食可能使病情加重,甚則導致疾病復發。
甚麼時候需要戒口?
(一)根據個人體質及環境而定:因應不同地區季節、以及個人體質選擇相應食物。比如正值秋分,燥氣當令,燥易傷肺,平時多食梨、芝麻、蜂蜜等滋陰潤肺的食材。又應根據個人體質差異,如熱性及陰虛體質應避免經常食用五香辛辣、煎炸燒烤等食物。
(二)根據病情而定:腸胃疾病如腹瀉、胃痛脹氣者不宜食用如豆類、糯米及油膩食物,以免增加腸胃負擔。肺系疾病如感冒、咳嗽等,應忌食水果甜食等。一般而言外感期間亦切忌進補,以免外感邪氣留於體內,阻礙病情。
中醫古籍有云「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古代醫家亦提出了「食復」的概念,指出飲食不當可導致疾病復發,可見在患病過程中忌口的重要。
但需注意,飲食調理亦需因應體質及環境等不同因素有所調節,切忌盲目戒口。若長期戒口,食物種類過分單一,容易導致身體營養失衡,反而得不償失。
作者為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註冊中醫師謝栢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