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期出血指女性在兩次月經中間,約在周期的第12至16天(即排卵期)前後陰道出血,可與白帶夾雜並見。血量一般少於正常月經,且呈周期性發作。一般歷時數小時到數天不等,可伴明顯的腰痠、小腹脹痛等不適。
症狀輕微者可不予治療。但若出血量多、症狀嚴重、持續時間長,往往可給患者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同時造成心理壓力,育齡婦女也可因排卵期出血而錯過最佳的受孕時機。
現代醫學認為排卵期出血是由於雌激素水平短暫下降,導致子宮內膜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出現子宮內膜脫落和引起陰道出血。西醫對此病的治療一般是給予雌激素或者短效避孕藥等,從而達到止血的作用。此法雖用藥簡便,可以快速止血,但只治其標,停藥後易復發,難以得到良好的遠期療效。
本病屬「經間期出血」的範疇,亦可稱之為「赤白帶」、「經漏」。中醫認為兩次月經中間為「氤氳」之時,此時陰精充實,陽氣漸長,是由陰向陽轉化的生理階段,若腎氣不足,沖任不固,則陰陽轉化不協調,因而發生本症。
本病與肝、腎、脾三臟及沖任二脈關係最大。臨床常見肝經鬱熱、脾不統血、肝腎陰虛、濕熱下注等類型。關元、腎俞、三陰交、次髎等,是治療婦科疾病的常用穴位,對這些穴位作針刺,可用於排卵期出血患者的治療,幫助其氣血陰陽在排卵期順利轉化,起到補氣、溫陽、止血的效果,從而有效地治療排卵期出血。
患者出血期間應禁止行房,保持外陰清潔,以防止感染的發生。保持平和的心態,放鬆心情,過激情緒可加重病情,不利於恢復。飲食當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忌食辛辣、酒類、冷飲等刺激性食品。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註冊中醫師王譽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