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都聽過伽瑪刀、X光刀、螺旋刀、數碼導航刀等,這些都可被歸類為放射手術,但實際大家卻可能不太清楚其原理。簡單來說,放射手術就是利用一些高能量射線進行治療,配合可以調校的調節頭,令射線可以按需要準確無誤地照射病灶,故此只需一次或多次治療,便能達到猶如手術般精準的效果,故此稱為「放射手術」。
伽瑪刀是第一代的放射手術。由瑞典一位神經外科醫生Leksell研發,他利用金屬鈷-60產生伽瑪射線,並放在布滿小洞的儀器使射束排成一個半圓形的陣列,令射線的能量聚焦在顱內一點。由於每個射束的能量不高,但聚焦後產生十分高的能量,於是能夠對付病灶而又減少對附近組織的傷害。後來出現可以更有效率製造放射線的直線加速器,推動放射手術進一步發展,各種「刀」亦紛紛出鞘。
與此同時,電腦技術進步,也令腦科放射手術邁出一大步,讓我們由早期以手工切割金屬板塊保護正常器官,發展至利用動態多葉式擋板。在電腦程式控制下,這些只有2.5毫米大小的葉片可以如窗口般不停開合,按照病灶的形狀調控射線及劑量,令整個病灶也受到射線的覆蓋,而又可能盡量減低對正常腦組織的傷害。
此外,固定頭部的方式亦進步了不少。以往做放射手術時,病人事前需要詳細檢查,並戴上以頭釘固定的頭架固定治療位置,稍有移動便可能影響治療效果,又因為無法重複在同一位置落釘,故此只可進行單次治療。後來出現無框固定技術面世,令醫生可以彈性增加治療次數,以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另一個大躍進是影像導航技術的幫助,讓醫生可以利用兩部X光機進行定位,確保治療位置更加準確無誤。正因為技術不斷改進,放射手術亦由最初只能對付單一靶心, 到現在可以同時治療多個靶心,譬如癌病患者出現體積不大但數量較多的腦轉移,以往較少使用放射手術,現在則愈來愈多病人適合以此治療擴散至腦部的癌細胞,免除全腦電療的風險。
我入行三十多年,可說是見證了放射手術在治療上的演變,而這些的進步在未來亦只會有增無減,為醫人治病帶來更多可能性。
作者為神經外科專科醫生任廣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