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過去的中秋,不少人對蘇東坡在中秋之夜的思念弟弟蘇轍所作的詞「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特別有感覺,大概是因為近年香港人又再有一波移民潮有關吧,今年身處千里之外的香港人多了,即使是留下來的香港人也多了千里之外的親朋,能夠團圓,倍感珍貴吧?
關於月亮,筆者想到「月是故鄉圓」及「外國的月亮特別圓」這兩種相反的觀感,其實我們除了用雙眼看世界,更多是用「心/腦」看世界吧?心理學對視覺(Visual Perception)的理論及研究中,亦有針對月亮大小的觀感,稱為「月亮錯覺」(Moon illusion),意思是當我們看見月亮在地平線上時,覺得她看起來比高高掛在天空上大許多,而若以月亮跟地球的客觀距離(平均38.4萬公里),月亮的大小跟本不可能像我們的觀感一樣有絲毫的差異的,因此,我們感覺地平線上的月亮較大,是一種不折不扣用「腦」作判斷的錯覺。
為什麼我們會有「月亮錯覺」?其中一種常見的心理解釋,是「擬似距離定理」(apparent-distance theory) ,因為我們從小學習怎樣看這個世界,習慣把事物的遠近和大小扣連,根深蒂固,例如近看飛機,它很大,遠看飛機,我們視網膜接收的飛機影像,就自然小了。月亮的大小,其實在客觀上及我們視網膜的接收上,皆沒有分別,但我們對地平線上及高空上的月亮,卻不自覺地作出了距離遠近的判斷,當我們看夜空時,因為大多沒有其他參照物件,我們會低估天空跟地面的直線距離,感覺月亮較近,而地平線上的橫線距離,因為生活日常有很多參照的物件,如建築物、群山等在地平線上,我們有較準確的距離判斷,亦感覺月亮很遠,但地平線上感覺相對較高空遠的月亮卻沒有如較遠的飛機一樣,在視網膜上顯得較小,那我們腦袋便判斷,地平線上的月亮實際是較高空上的月亮大了。
「擬似距離定理」並不是「月亮錯覺」的唯一解釋,但它亦說明了我們不單用眼睛看世界,作最終視覺判斷的,其實是我們的腦袋。我們的腦袋從小一點一滴的學習了許多視像法則,大腦會自動波地快速決定我們看見什麼,縱使這些法則,例如遠近和大小的扣連大都是準確的,但「月亮錯覺」讓筆者明白,我們習以為常的規律,亦會有例外,忌過份自負,有時,過去的累積的經驗,才是我們錯覺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