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Hargraves醫生發現了紅斑狼瘡細胞(LE cells),為當代紅斑狼瘡的發展定下里程碑。
研究人員在紅斑狼瘡病人骨髓內找到一種特定的細胞,而這些細胞都具有吞噬細胞核物質的特點,這在當時提供了一種診斷較輕微紅斑狼瘡的方法,而直至現在,某些實驗室仍會提供此項測試。

隨著免疫學的發展,在五十年代兩種重要的免疫學檢查誕生了。首先,美國巴爾的摩醫生Moore發現,紅斑狼瘡病人對梅毒測試產生假陽性反應,後來到1957年,加利福尼亞大學George Friou醫生利用間接免疫螢光方法,在紅斑狼瘡病人的血液中找到抗核抗體(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A)。及後,研究人員更發現其他的抗核抗體,包括anti-DNA和anti-ENA抗體,這發現對當今紅斑狼瘡的診斷發揮了奠定性的影響。
接著,科學家發展出紅斑狼瘡的動物模型──新西蘭黑白混合老鼠,牠讓我們更了解紅斑狼瘡的病理機制,亦有助研究人員明白自體抗體、荷爾蒙、免疫耐受性等對紅斑狼瘡的影響。到了1954年,Leonhardt醫生發現了紅斑狼瘡有家族遺傳性,後來的分子生物學讓我們知道原來這是跟HLA class II基因有關,這些基因決定細胞上氨基酸的結構,影響到T-helper cells白血球接觸抗原的功能。
這些發現不但有助診斷和治療紅斑狼瘡,更讓科學家窺探導致紅斑狼瘡的原因。
作者為風濕及內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