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1歲的周伯伯,多年前中風後,左邊上下肢無力,但思路清晰,不但明白及配合物理治療師的指示,更不抗拒針灸及各種復康運動,努力練習。在復康訓練加上針灸屬輔助性質,希望能增加額外效益。以周伯伯下肢無力的情況,便取用足三里、三陰交、及太沖三個穴位。當下肢恢復至一定程度,便可以有耐力接受進一步的物理治療訓練,強化復康效果。周伯伯雖然不能像以前那樣步行自如,但仍保持活動能力,可以用拐杖步行。
最近周伯伯到康蕓復康治療中心做物理治療,表示左邊臀部疼痛,左膝無力,影響站立和步行。周伯伯以為是中風後遺症,沒有特別理會,已經持續疼痛多個星期,並照過X光片,排除了股骨頭問題。今次物理治療師評估過後,發現周伯伯的梨狀肌特別繃緊,亦因為長時間坐低,減少活動而引起。使用按摩球按摩阿是穴(即壓痛點),再用針灸取環跳、殷門、承扶、足三里四個穴位,便漸漸紓緩痛楚及肌肉繃緊的情況。
物理治療師採用的針灸術屬現代針灸,與傳統的中醫針灸有別。主要參考病人X光片及其他醫療報告,檢查病人的肌肉與骨骼、心肺及神經系統的功能,然後才施針。至於針灸時間的長短、穴位選取及所用的電流強度等,物理治療師均是依據西方醫學的知識及臨床研究證據為基礎。運動訓練加上針灸療法在臨床上的效果不錯,特別是中風後活動能力恢復及痛症紓緩,所以都是常用的治療方法。
作者為註冊物理治療師吳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