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1-12-14 12:30:00

生吃有風險 淡水魚要徹底煮熟

分享:

淡水魚是市面上常見的食材,然而進食生或未經煮熟的淡水魚會增加感染當中的微生物包括乙型鏈球菌的風險。衞生防護中心最近通報,本港乙型鏈球菌感染個案較過去數年有所增加。

乙型鏈球菌通常存在於人類、哺乳類、兩棲類和爬蟲類動物以及魚類體內。大約20%至40%健康成年人的腸道及泌尿道會帶有這種細菌。大部分乙型鏈球菌感染個案的傳播途徑不明,但有報告指可透過母嬰傳播,亦與不當處理和食用受污染的淡水魚生,例如大頭魚、山斑魚等有關;乙型鏈球菌亦可藉由傷口造成感染,包括處理生的水產時遭割傷和有外露傷口等,都有可能受到感染。高危人士(尤其是長者與免疫力弱人士)若感染乙型鏈球菌,可致嚴重的侵入性疾病,包括敗血症、敗血性關節炎、腦膜炎及感染性心內膜炎。

本港已禁售淡水魚生超過30年。為了保障食物安全,市民應注意個人、食物與環境衛生,包括:保持良好的手部衛生,在處理未經烹煮的食物前要先清潔雙手及包紮好手部傷口,並盡量使用保護手套;生熟食物要分開擺放,並且用不同的刀具及砧板分開處理,避免交叉污染;食物則要徹底煮熟才食用。

(以上資訊由食物安全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