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小便,看起來十分嚇人。很多病人及其家人都以為是吃了紫色食物,或是由藥物引致,其實都不是。
此症稱為「紫色尿袋症候群」(Purple Urine Bag Syndrome, PUBS),涉及相當複雜的化學過程和生理機制。上周提到的老太太,就是此症的典型患者。
紫色尿袋症候群與腸道細菌、肝腎、尿袋材質都有關,在某些生理條件下,再經過複雜的化學過程,就形成了紫色的小便。
生理條件包括病人的腸道問題,最常見的是:病人脫水及便秘。
脫水和便秘,會令腸道細菌失衡,不良細菌過度生長,並會影響小腸的吸收功能,令食物中的「色胺酸」(血清素和褪黑激素的原材料)直接進入大腸,分解後產生大量「靛基質」(Indole)。
當這些靛基質被送到肝臟,經過過氧化作用,形成「氧靛基質硫酸鹽」(Indoxylsulphate),進入尿液。
尿液中的細菌,把氧靛基質硫酸鹽代謝成為「氧靛基質」(Indoxyl)。
倘病人的尿液呈鹼性,這些氧靛基質會進一步分解成為兩種顏色物質:藍色的靛青質(indigo),與紅色的靛紅質(indirubin)。兩者沉澱,再遇上尿袋材質,產生化學變化,便形成了紫色的小便。
紫色尿液也有深淺、濃淡、偏藍或偏紅之分,受氧氣和酸鹼值不同的影響。若不趕快處理,尿液顏色會隨時間而逐漸加深,氣味也可能會愈來愈強烈。
下星期講解此症需要注意的地方。
(紫色尿袋症候群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