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缺水會死亡,但飲水過多也有危險。血液及細胞內外液體,均含有水分和電解質。其中一種電解質是鈉(即鹽分),日常維持在血液內的濃度標準135至145mEq/L,有助神經傳送、肌肉功能、血壓和體液運作正常。但當鈉量和體內水量失衡,原因或由於脫水,或喝水太多而呈水中毒,便會影響血液及細胞內的鈉濃度,可致健康甚至性命受危。趁著3月22日「世界水日」,大家要注意恰當地飲水。
脫水是由於身體失水量超過攝水量,令體內水分過少,也同時流失電解質鈉,以致出現高血鈉症或低鈉血症(低血容量性低鈉血症)。當在焗熱的環境或劇烈運動下大量排汗,或有嘔吐及腹瀉,或服用增加排尿的藥物,或患嚴重糖尿病、喝酒、尿頻症而排尿過多,又或大面積皮膚燒傷並經皮膚流失大量水分等情況,而不能及時補水,就會引發不同程度的脫水症狀。
輕度脫水時,血液容量開始下降,影響供應各器官的血液循環,因此會感疲憊、頭暈、頭痛,輕微口渴。中度脫水則會非常口渴及口乾,排尿減少,心跳脈搏過速,精神不振;而嬰兒中度脫水會淚水減少,皮膚彈性差,眼窩凹陷等。隨失去水分愈多導致嚴重脫水,血液會因當中的鈉度愈高而愈濃,以致出現意識模糊、休克、昏迷、皮膚乾涼,少尿或無尿、血壓下降、脈搏細弱,嚴重甚至死亡。
至於俗稱的「水中毒」,則是指因突然過量飲水,腎臟一下子排走不切,造成體內水量短時間飆升而引發的急性低血鈉症。臨床上普遍的個案有長跑人士在1至2小時內狂灌水,因精神科因素強迫自己喝水,及跟朋友打賭鬥快飲完幾公升水而出事。
當血液內的鈉含量突然被大量水分稀釋,會令鈉水平急降,並導致體內多餘的水分滲入細胞,使細胞出現水腫,繼而增加顱內壓。患者會感頭痛、頭暈、噁心、疲倦、嗜睡、意識混亂等。嚴重的低血鈉症,更可引發抽筋、痙攣、肌肉乏力、癲癇發作、昏迷。罕有情況下,或可能因腦水腫而死亡。
一些心衰竭、腎、肝病的患者,會出現「高血容量性低鈉血症」,即是體內積累過多水分及過高血容量。服用抗精神科藥物、抗抑鬱藥、興奮劑、化療藥、抗驚厥藥物、噻嗪類利尿藥、止痛消炎藥,以及部分癌病、腦下垂體手術等,則可出現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調症候群(SIADH),屬正常血容量的低鈉血症,沒有附帶水腫,病情相對較慢性,但可惡化至危重程度。
輕度脫水時可小量而多次地飲用清水或含電解質飲料,惟當出現中度至嚴重症狀須立即到急症室求醫。水中毒引致的急性低鈉症更屬急症,須立即送院救治。
預防脫水和水中毒,每天要適當補水。基本概念是一般成年人每天喝水2公升,即約平均每2小時飲1杯水(約250毫升)。10公斤重的小童每天約喝一公升水(約4至5杯水)。運動時可每20分鐘喝約200毫升水,有需要不妨向醫生或營養師諮詢,訂出合適的飲水量。另緊記水要慢慢喝,不要秒速豪飲,才可有效吸收,維持血鈉量平衡。
作者為香港港安醫院—荃灣急症科顧問醫生及臨床毒理專家劉啟基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