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氣脹主要表現為上腹脹悶和噯氣增加,繁忙的都市生活較為常見,引起胃氣脹的原因比較多:
1. 飲食因素,常吃易產氣的食物,比如碳酸飲料、白蘿蔔、洋葱、生蒜、西蘭花、薯仔、番薯、芋頭、豆腐乾等,這些食物在消化過程中容易產氣;
2. 不良的飲食習慣,吃飯太快太急、吃飯時說話,可能會導致氣體進入胃中;三餐不定時,過飢或過飽,久而久之,消化不良;
3. 不良的生活習慣,不注意休息和適量運動,尤其是長時間坐而不活動、不鍛煉,消化過程產生的腸道氣體難以順利排出體外;
4. 情志不暢,既會影響食慾,亦會影響胃腸的消化功能活動,出現胃氣脹;
5. 消化系統胃腸肝膽胰病變和某些非消化系統病變,如糖尿病、胃輕癱等亦常出現胃氣脹。
從中醫的角度,胃氣脹產生的原因和發病機理主要歸納為:表邪入裡,食滯中阻,痰濕阻滯,情志失調,脾胃虛弱,各種原因導致脾胃損傷,升降失司,胃氣壅塞,而發生胃氣脹。
中醫調治胃氣脹重視辨證論治、分型證治,而且重視綜合調治,如注意飲食因素及食譜的改進、飲食生活習慣的改善;積極治療原有的消化或非消化系統疾病,即重視從產生胃氣脹的原因上進行治療,以獲得更好的療效。
至於在治療過程中有些患者噯氣或和矢氣增加,但感覺噯氣或和矢氣後胃氣脹減輕,這些情況較為常見,而隨著療效的鞏固,胃氣脹緩解,噯氣和矢氣亦會減少和恢復至正常。另一方面,注意調理情志,讓心情暢快,而對胃脹氣的擔憂,通過對胃氣脹產生原因的認識和調治後症狀的改善而消除。保證休息,做適量的運動,在養生保健中同樣重要,讓體質增強,病患容易康復。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中醫臨床副教授黃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