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無常,哪怕是工程估算的誤差,還是尚未固定的裝置,只消一場意外,便足以改寫無辜傷者的下半生,以及「下半身」。故此,當救護員趕到意外現場進行急救,若懷疑傷者頸椎受傷骨折,都會立時為他戴上頸箍(Collar),免得頸椎過度移動,釀成脊髓神經的二次傷害。
至於醫學上的頸椎矯形器,大致可分為兩種:軟身的護頸托(soft neck collar)和硬身的頸箍(rigid neck collar);前者以海綿塑膠或記憶棉製成,後者則是熱塑性塑膠。如果頸椎屬相對輕微的創傷,例如是交通意外時,身驅受安全帶固定保護,但頭和頸卻因劇烈擺動而引致的「馬鞭式創傷」,當臨床和影像檢查確認無神經受損,除了藥物及物理治療外,傷者或需要短時間佩戴軟頸托來支撐頸椎和紓緩頸痛。然而軟頸托只能夠減少頸椎屈伸的幅度,並不足以完全限制頭部移動,因此其保護作用有限,反而用作提醒傷者切勿過度活動頸椎,影響受損軟組織的復元。
萬一頸椎屬嚴重受損,引致骨折、關節脫位及急性椎間盤突出,若不及時治理,便有機會引致永久性四肢癱瘓。故此傷者需要盡快接受手術,清除脊椎內血腫、骨折碎片和突出的椎間盤來為脊髓神經減壓,並且植入鋼板和螺絲來固定骨折。術後傷者需要戴上硬頸箍來保護頸椎,以促進組織愈合和預防金屬植入物鬆脫。而硬頸箍的正面有一個開口,容許傷者日後做氣管造口術,以防長期使用呼吸機所帶來的併發症。全靠這個外表堅強的Collar,一直擔起治療團隊的成員,包圍着受傷的頸椎,日夜守護着傷者形影不離,和他一同喘息,默默地支持他走過死蔭的幽谷。
然而,硬頸箍一般只適宜佩戴不多於3個月,免得長期使用導致頸椎關節變得僵硬,連同肌肉也開始萎縮而無力,令日後復康過程變得漫長。再者,長期佩戴亦有機會形成壓瘡,引致吞嚥困難,或阻礙血液循環而令顱內壓上升。有研究亦指出,就非創傷性的頸椎前路或後路減壓及融合術而言,術後佩戴頸箍與否,兩者的臨床結果並無明顯分別,因此建議醫生在平衡利弊下,避免術後常規地使用頸箍。
醫學上最常用的硬頸箍叫做費城頸箍(Philadelphia collar),而Philadelphia的希臘文意思為Brotherly love。能夠脫下Collar這道「天使光環」,踏進復康的新里程碑,就證明在愛的包圍下,受傷的頸椎必定可以堅強地撐下去。
作者為骨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