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辛辣而芳香,不少人都喜愛用來調味。芥末分為黃及綠兩種,兩者氣味相似,但來源卻截然不同,前者由芥菜成熟種子碾磨而成,後者則取自山葵的根莖或辣根的根部。因此,儘管山葵或辣根有時會被稱為芥末,只有黃芥末才是真正由芥菜種子研「末」而成的,是真正的「芥末」。
追本溯源,中國古籍早有黃芥末的相關記載,於春秋時期,人們已收集芥子研磨摻水,製作成芥末食用。古籍亦有記載,古時已有人將黃芥末配以細切的魚肉品嘗。
芥子除可供食用,還有藥用療效,體現中醫承傳的藥食同源、寓醫於食的智慧。漢末的《名醫別錄》亦有以芥子為藥的記載。
芥子分為白、黃兩種,同樣主治去化體內寒痰,但於去痰平喘的功效上,白芥子效用會較顯著。惟用藥習慣於不同地區亦有區別,如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慣用白芥子,而華東地區則慣用黃芥子。
白、黃芥子的體形細小,直徑僅有1至3毫米,均呈類球形,其中一端具種臍,種皮顏色明顯較深而有網狀凸起,有時會有一至數條淺溝。
比較之下,兩者亦有細微差異。白芥子表面多呈黃白色或淺黃色,網孔較小,呈類多角或不規則形狀。黃芥子色澤較深,表面呈黃色或棕黃色,少數呈暗紅棕色,網孔較大,呈多角形,具顆粒狀凸起。若要分辨白、黃芥子,單憑肉眼,難以區分顏色、大小的分別,容易產生混淆。
要解決這問題,市民只需配用放大鏡,便可輕易辨別兩者的微性狀特徵。
氣味方面,白、黃芥子本身的氣味均很微弱,但黃芥子研碎後加水浸濕,會產生辛烈的特異氣味。
由於個人身體狀況不同,謹慎起見,服用中藥前,宜先徵詢中醫師的專業意見,並了解藥材的使用方法及用藥禁忌,切勿自行胡亂使用。
為協助市民分辨一些微細或外形相似的中藥材,衞生署政府中藥檢測中心開展了「微細種子及果實類藥材的鑒定」研究項目,研究以多種技術及方法鑒別藥材,為公眾提供客觀標準辨認正品中藥。
研究成果以專論形式發布,如希望了解更多,請瀏覽衞生署中醫藥規管辦公室網頁(https://www.cmro.gov.hk)。
作者為衞生署中醫藥規管辦公室助理中藥主任麥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