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營養豐富,易於製作,靈活多變,而且價格合理,因此廣受市民歡迎。然而,蛋同樣是高風險食物;內部看起來正常的蛋也可能含有例如是沙門氏菌等致病菌。因此,如果進食未徹底煮熟的蛋,便可能使人患病。家禽本身可能帶有沙門氏菌等細菌,能夠在蛋殼尚未形成之前污染蛋的內部。蛋殼也有可能受家禽在產蛋的過程中沾染糞便中的沙門氏菌。沙門氏菌亦可能透過蛋殼上的小孔或裂紋進入蛋內。內部受沙門氏菌污染的蛋,是沒法以肉眼作分辨。
吃下受沙門氏菌污染的生或未經徹底煮熟的食物,或進食在烹煮過程後再受沙門氏菌污染的即食食物,可引致沙門氏菌病。大部分人在進食受沙門氏菌污染的食物後,會在6至72小時內出現噁心、發燒、腹痛、腹瀉及嘔吐等症狀。任何人都可能患上沙門氏菌病,但長者、嬰幼兒、長期病患者等免疫力較弱的人病情通常較為嚴重,甚至可引致死亡。
要消滅有害細菌,最佳方法是把蛋徹底煮熟至中心溫度達攝氏75度,或直至蛋黃凝固。如烹製後並非即時食用,炒蛋等熱食應保持攝氏60度以上,而三文治及甜品等冷食則應保持於攝氏4度或以下。同時要遵從2小時及4小時原則:烹製好的食物如置於室溫不超過2 小時,可放入雪櫃待用或在總時限4 小時內食用;如置於室溫超過4小時,便須棄掉。
當然,保持個人衛生、處理食物前後洗手、生熟食物分開處理,都能夠減低食物受沙門氏菌交叉污染。
(以上資訊由食物安全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