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4-07-05 12:30:00

論「知足」與「不思進取」

分享:
中醫書

一位行醫者,要說他是知足,還是不思進取;是積極有目標有追求,還是貪婪了,不論是知識追求上,開診接診病人數量上,求診病種上,或是金錢利益上,行醫者比起金融界人士,比起市民大眾,更需要思考關於「足夠」的議題。

每個人對於「足夠」的定義亦有所不同,無分對錯。

先說較為「正氣」的「知識」層面。

行醫者追求醫術的提升進步,醫學的學習是學海無涯,這是無可厚非的。然而,怎樣的追求才算是合乎人情,合乎世間,似乎又離不開日常生活和金錢問題。

  1. 追求知識的心態。莘莘學子,從中醫藥學院大學畢業,剛剛出診,未建立起自己一套臨證思路,自然對一切都好奇想學習。及至行醫三年,五年,臨床思路開始有固定一套,就會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擅長、想進修的方向,繼而去找尋相關方向、課程再進修學習。如果行醫者沒有方向,或是覺得所有東西都需要學習,各方面都要進修,甚或讀完一個又一個又一個課程,仍然求學若飢,其實更多時,這個只是源於對自己自信心不足,源於恐懼,源於害怕治不好每一個病人。
  2. 追求知識無錯,會出現問題的在於「生存」。當學習對於生活造成困擾,如學習時間過長而忽略休息,當學習時間令到工作難以進行,這個並非學習本身的問題,而是個人有否做好時間管理,現在的人生在乎「生活」還是「生存」。
  3. 學習的頻率,中醫有句名句「半日臨證,半日讀書」,皆因「中醫的生命在於臨床」,如果只有學習,沒有臨證實踐,將學到的加以應用,學習到的都只是死的文字和知識,而非醫學;反之亦然,只有臨證,用舊有方法和思路去看診,要不過往建立的一套臨證思路已十分完美,要不就是沒有進步,原地轉圈。學習和臨證應相輔相乘,學習後要有足夠時間去嘗試應用,消化,內化技巧,建立新的,屬於自己的一套思路,然後再從臨床從病人身上,發掘自己的不足和相再進修的方向。
  4. 「求學若飢」來自蘋果創辦人Steve Jobs 的名句“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不過,一個人若然永遠亦無法吃得飽,亦了解不了身體構造,盲目灌進食物,就算食物再高級,再美味,也會有食不出味兒,甚或未消化過飽直接反吐出。進食,需要有挑選食物的過程,更要有進食細味,再消化,內化,成為身體的營養,同時亦建立起對食物好的回憶,才是好的。

下篇繼續關於接診病人數量,和行醫者利益關係。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