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醫孫思邈名言:「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行醫越久,對這個句話感受越深。
初為醫師時,方藥讀得好,治病的確是得心應手,藥到病除。待行醫日久,就會發現許多病,不是以前見到的那個病,就會有「天下無方可用」的感既。
甚麼是:病,不是以前見到的那個病?
例如痛經。香港的女性壓力,加上泠氣室內工作,或好飲食生泠,或過度減肥,痛經病因不外是肝氣郁結,寒疑血瘀,氣血不足,肝腎不足等;歷代留有許多好用又有效的古方,即使新手醫師,也有本事2至3個月,把這個病治好。
但當你行醫多年,累積了一定名聲後,很多奇難雜症都會找上門,那時就會發現,來人的痛經己不是以前看到那些女,而是在外邊治療了多年都治不好的痛經病。
案例一:病人痛經劇烈,經量少,瘀血很重。很多醫師都是幫她活血化瘀,可是她一食藥就暈。她是久病致虛,因虛致瘀。不能行氣反而要補氣,補氣後,超大塊的瘀血叭拉叭拉的排出來,病人說從來都沒有這樣輕鬆過。
另一案例:痛經劇烈,每次來經需服6至8粒止痛藥,月經量少色淡(一般此類病的患者經量很多)。被診為血虛,補氣血治療半年郤越來越痛。其實,這是難治的浸潤性腺肌瘤,補氣血會令病情加重更快。治療要活血祛瘀止痛,配合針灸,要較長時間治療,但治療方向一定要先搞對。
禪語:「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能走上去的,己不是醫術,是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