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6-12-07 11:30:00

醫學院之天之驕子

分享:

除了在大學教醫科生之外,醫生爸爸也會偶然到一些中小學分享行醫的心路歷程和醫學常識。最近,我有幸與太太被邀請到她的母校擔任模擬考官,為應屆DSE同學進行大專院校的模擬面試和考核。其中有一些學生將會在未來數日天遠赴英國牛津大學參加生物醫學入學面試,而他們的學術水平和臨場應變水準令我倆實在嘆為觀止。

在這個模擬考核和面試之前,學生們會按照自己的興趣自擬題目,展開為期半年的研究。他們寫下論文後會在一眾評核員前匯報研究結果。他們年紀輕輕,僅有十六、七歲,卻也思路清晰,擁有修讀醫科所需的邏輯思考能力和敏銳度。最令我驚訝的是他們臨場應對能力。在答辯環節中,無論我倆用不同角度和盤問手法去挑戰他們的理論,他們都能夠答辯自如。這些都歸功於他們平日對周遭事物的好奇心,在平常功課繁重時也能鍥而不捨地找尋問題的答案。不得不提的是他們的老師採用的創新教學方法,能擺脫香港以往的填鴨式背誦,刺激學生對不同議題的多角度思考。

傳統的教育一般都是透過老師準備的一系列題目和知識,讓學生在指定時間內明白和運用。這也是一衆醫學院和法學院訓練未來醫生和律師的教育方法,所以有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們只要能夠掌握最多的知識,便可以成為學校中的天之驕子。的確,這個方法沒有甚麼不對;但試想想,每一所中學裡都會有最頂尖的學生能夠掌握高等知識,但只會有極少數的學生能夠融會貫通並加以思考,創出新思維。這些學生就是全球頂尖大學渴求的人才。他們的不同在於肯創新、敢於挑戰常理,有建立新理論的潛能。

adblk6

學生們問我甚麼樣的答案才能幫他們步入醫學院之門。其實,人生裡所有的面試問題都沒有對或錯的答案。尤其是給16和17歲的年輕人的問題,考官是希望在整體答案之中看到學生的思考邏輯和多樣性,反之並不希望錄取一些偏激和單向思想的學生。做一個好醫生如是,不能魯莽地診斷病人必定患了某一種病,而是要從多角度去思考可能的病因,並循循善誘地逐一解釋給病人或家屬去明白,提高社區對醫學知識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