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傅園慧是奪銀而不是銅牌,你認為她會否感到同樣興奮?
四年一度的奥運會,原是為了促進和平和友誼、強調參與、公平競技而舉辦的,可惜初衷到後來總是變得面目模糊,無論是國與國,還是運動員與運動員之間,結果為了『贏』而不擇手段、互相嘲弄批鬥的為數甚廣!
運動歸運動、政治歸政治?過去奥運一直是推動對港人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良機,在中港矛盾高漲的今天,很多港人對中國運動員的認同與支持都大打折扣,有些更把對中共政權的憎恨厭惡,投射到國內運動員身上,為他們的落敗而額手稱慶,難得100米背泳決賽以出盡『洪荒之力』奪得銅牌率性樂天的年輕中國泳手傅園慧,似乎衝破了強國人那種不可一世氣燄逼人的刻板印象,令人頓生好感,不少人更把她的對奪銅牌的心滿意足跟同是泳隊奪得400米自由泳銀牌卻深深不忿衛冕失敗激動落淚的師兄孫楊比較,認為她的態度和品格好得多。
傅園慧跟孫楊作為不同的個體,人品個性自是有異,但他們在奪得亞軍及季軍後的思緒反應,卻是常見的心理現象。撰寫第一本心理學原理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學術課本的心理學宗師威廉·詹姆士 (WilliamJames) 在1892年已觀察到人在屈居第二的嚴重失落,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研究員更收集奧運得獎者賽後的面部表情並部請自稱對運動不感興趣的大學生評價這些運動員的表情,結果拿銅牌的運動員平均較銀牌的更興奮更滿足,往後許多同類的研究結果依然不變,心理學家認為這些運動員的情緒反應是受一種反事實思維影響(Counterfactual thinking),對已發生了的事再作『如果…那便…』的想像,即使亞軍的成績排名較季軍更佳,但獲亞軍的人反而會更不快自責,因為他們一般較常出現的是上行(upward)反事實思維,即假設的前提是更好(我再游快一步),會帶來假設的美好結果(得冠軍),而獲季軍的人會更興奮感恩,因為他們一般較常出現的卻是下行(downward)反事實思維,即假設的前提是更差(我再游慢一步),會帶來假設的壞結果(失獎牌)。
誘發上行與下行的反事實思維的原因眾多,品性並非唯一決定因素;下行的反事實思維看似更令人釋懷舒暢,卻又可能延緩突破進步;良好的動機未必帶來正面的結果;活在充滿謀算壓制的環境不一定孕育負面虛偽的人格;得到更佳的成績排名不代表更多的心滿意足;對人心的鑽研,無絕對亦無盡,教我學習謙卑。
(照片來源: http://www.am730.com.hk/fresh/article/28566)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