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走路時,重心需要不停的轉換來維持平衡。每當我們踏出一步,腳的重心都是由足跟沿著足底外緣,再跨越前足的部位到腳拇趾下方。人類必須依循這樣的順序,同時在時間比重上也要分配均勻。如步態錯誤,漸漸產生周身疼痛現象,影響健康。錯誤步姿大致可分為以下7大類型:
駝背型:腰背部往後拱,無法支撐身體所造成的重量,腰與背容易疲勞。
反弓腰型:雖然我們知道把背伸直,但是把腰往前太挺,所以背部容易產生痠痛或變僵硬。腹部放鬆凸出,無法快步走。
搖擺不定型:腳著地時臀部會左右搖擺,對股關節造成負擔,容易產生腰痛,臀部也會變大,容易造成左邊或右邊的腰痛。
膝蓋內彎型:由於膝蓋比腳尖更朝內,所以膝蓋會發生扭曲。股關節橫向擴展,所以臀部會往側邊變大,容易疼痛。
手臂擺動型:把手臂往後擺動,臀部橫向擴大,這是女性常見的走路方式。肩胛骨附近的肌肉很硬,腳容易沿一直線走,造成股關節疼痛。
腳跟貼地型:走路時用後腳跟著地,前腳掌著地時,伸直後腳的膝蓋,最後大拇趾才離開地面。因為用到臀部的肌肉,所以臀部比較翹,但可能產生腰痛和背痛問題。
拖腳前進型:在前腳著地的同時,後腳曲膝推往前的走路,因為後腳不伸直,膝蓋彎曲,看起來腿短。用不到臀部的肌力,所以臀部下垂,容易駝背。
不良步態的形成,是因為盆骨、膝蓋、大腿骨或小腿骨旋轉而造成的步態缺陷,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不會自我矯正。大多數人都以為足部長繭是正常現象,腳底之所以會長繭,是因為不應受力的地方承受過多壓力,身體只好長出可以支撐的「硬塊」來配合這些過度的摩擦。如果將重心放在前足,也許受力並非最多,但時間停留過久,也會讓前足的受力加倍,增加摩擦而長繭。
所以,除了使用矯正型鞋墊來改變不良步姿外,就是多訓練自己核心肌肉群組,像是盆骨、腰椎這些區塊,讓脊椎的重心處在「平衡」的狀態,遠離痛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