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潮濕的天氣,令到一些平時注重腸胃健康的病人,也忍不住要嘆住泠氣「食生飲冷」,結果不是感冒病發,就是腸胃投訴腸瀉嘔吐,最後不得不來向李醫師「認罪」。
不知大家是否和我一樣,端午節後,自己買的加上親友送的粽子,多到一日三餐都是它。粽子的主要材料糯米,功能暖脾胃,補中益氣,縮小便。中醫也用它來治胃寒痛,消渴,小便頻,夜尿多。糯米又有安胎作用,妊娠腰腹墜脹可以食糯米調理。
但由於糯米性黏滯,難以消化,所以我們需要充分加熱殺菌後,細嚼慢嚥。對於年長者、孩子或病人來說,應有節制地食,避免過食後腹脹和腹瀉。傳統粽子的問題在於太油膩和高熱量,現在又有許多標榜名貴的鮑魚,干貝粽,更要小心加痛風機會。將高膽固醇的豬肉、蛋黃替換為菇、豆、種仁等,又或者添加薏仁、粟子、蓮子、紫薯等食材,增加膳食纖維,是相對較健康的粽子。許多人我們都習慣用醬油,XO醬,辣醬和砂糖等來點粽子食,結果太鹹太甜都會對腎造成負擔。
萬一,食出消化不良怎辦?我家太公傳下百年來都是陳皮普洱炒麥芽焗茶飲,消脂解膩,再加禁食或少食一兩餐讓肚皮休息。
另外自助「摩腹法」,即從肚臍開始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摩腹部,促進消化,幫助排便。若情況持續,說明問題較嚴重,當然要找醫師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