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命》的價值
談及《三命》,很多人第一時間會覺得劇情「燒腦」:駱澤信於1960年6月19日下午6時28分出世。1976年6月18日,即「信仔」(少年版由吳澤烽飾演)15歲的最後一天,命運正式分岔,三段截然不同的人生隨即展開。一劇三命,漫畫家、公務員、黑社會三條故事線並行交錯,駱澤信的身份與性格也不斷切換,幾個重要角色:駱耀成(張錦程)、林寶燕(陳佩思)、楊國龍(胡子彤)亦反覆出現。這種非線性敘事手法,對觀眾而言既新鮮亦陌生,雖說專心睇就會明,但也確實頗具難度。
有觀眾在ViuTV官方Threads帳號留言:「第三集係咪開始要邊睇邊jot note(s)?有趣有趣」。ViuTV的編輯主動回覆:「絕對支持!我自己都抄咗四頁筆記。」工作需要,為方便寫稿時有得參考,長年習慣邊煲劇邊做筆記,於我而言此舉本屬日常,但當觀眾也開始動筆整理,足見這齣港劇絕非一般純粹娛樂主導的「腦輕鬆」劇集,而是一場籌備經年的「升級體驗」──向觀眾「下戰書」之餘,更希望藉此提升本地影視工業的自身能力,此乃《三命》的真正價值。
《三命》由銀河映像與MakerVille聯合製作,由杜琪峯、游乃海、朱淑儀監製,黃偉傑、張家傑、李子俊執導,是銀河映像1996年創立以來第一套電視劇,更是杜Sir自1988年在無綫完成最後一部電視劇《殭屍奇兵》的編導工作後(獲劇迷、影迷傳頌至今的《特警90》三部曲是電視電影),相隔37年重返劇集幕後崗位,部分場口的拍攝工作更由他親自落場操刀,別具意義。
2020年年中開始籌備,至2021年6月在疫情下開拍,到2025年3月正式首播,《三命》從創作到推出歷時接近5年。編審何靜怡早前接受訪問時透露,當初接到創作邀請後,杜Sir曾點名參考兩部經典電影,分別是波蘭大師奇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執導、Bogusław Linda主演的《盲打誤撞》(Blind Chance/1987),以及Peter Howitt編導、桂莉芙柏德露(Gwyneth Paltrow)主演的《緣份兩面睇》(Sliding Doors/1998)。兩部電影皆以「命運」與「選擇」為主題──前者講述醫科生Witek趕上或錯過火車,命運由此出現三種可能;後者則圍繞女主角Helen趕上與錯過列車後,人生出現截然不同的發展。相較之下,《盲打誤撞》的結構與《三命》更為貼近:駱澤信在15歲時作出三個決定,從此踏上三條南轅北轍的生命軌跡。
有趣的是,《三命》的敘事手法沒有公式,譬如第三集先講「漫畫家線」再到「黑社會線」;第四集「黑社會線」後有「公務員線」,之後再緊接「黑社會線」;第五集講完「黑社會線」之後「公務員線」才出現,故事發展並非順序,觀眾難以「有路捉」。縱然劇組已提供明顯線索,協助觀眾在混亂中辨識三命之別,例如畫面中風箏的出現、同一句對白在不同場景重複、情節的微妙改動,甚至年份顯示的字體轉變,都成為「轉命」的信號。想睇得通要很專注,要睇得明更需透過互相討論找答案,不能走去玩手機或只靠開電視「聽聲」,這種不再流於被動接收,講求互動和求證的追劇模式,對本地觀眾來說絕對是一次嶄新體驗,同時亦能夠提升他們的觀影能力。
台前幕後作為劇組運作的重要齒輪,一直是決定作品成敗的關鍵。《三命》其中一項難得之處,在於這個「金像級班底」以接近電影製作的方式拍攝電視劇,不僅體現在畫面比例(採用2.35:1闊銀幕比例),更細緻滲透於美術設計、配樂選材與鏡頭調度之中。以第三集為例,「黑社會線」中阿信(蘇家樂)出獄後與母親林寶燕(陳佩思)在家門前擁抱的一幕,表面看來平淡,但透過鏡位調動與剪接節奏的鋪排,既展現母子久別重逢的情感濃度,亦凸顯陳佩思層次細膩的演出。
第四集的「公務員線」的兩場過馬路戲亦見導演功架。不論是陳家瑩(伍詠詩)牽着中風父親陳潮海(袁富華)與年幼兒子過馬路,還是駱澤信陪外父穿越馬路,導演謝夫(張家傑)都能夠將這種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情節,拍得充滿電影感與情緒張力,真正實現「用畫面說故事」。劇本由何靜怡與編劇團隊(黃寶賢、何頌勤、銀河創作組)創作,結構嚴謹,情緒收放有致,在沒有任何對白的呈現下,導演成功將紙上意念變成影像,對他來說也是一場「升呢」試練。
同一集,司機(陳郁憲)為老闆天九翅(陸駿光)點煙時,不慎以打火機燙傷對方,結果天九翅以五字粗口喝罵兼摑一巴,這一幕的演繹亦見逼真。類似場口在一般港劇中較為罕見,尤其是在處理語言與肢體暴力方面,往往避重就輕,但《三命》則選擇直接呈現這些血淋淋的畫面(阿龍在酒吧裏快狠準地殺人,或槌頭在車上從後偷襲天九翅),令角色與世界更具真實感,提升觀眾的投入度。
而對有份參演的藝人來說,無論是陳佩思、袁富華、陸駿光和胡子彤等,能夠加入《三命》劇組本身已是一個重要的肯定;而在「杜Sir班底」的帶領下,他們亦獲得足夠空間發揮,令每一場戲的「戰鬥力」都推到最盡,實屬難得和幸福。
說實話,《三命》絕非一套易入口的劇集。它有門檻、有要求,甚至會令觀眾「睇到攰」。但正因為這種不迎合大眾口味的姿態,才令它在一眾港劇中突圍而出,成為新一代精品。儘管製作上有不少看得見的瑕疵,仍然無損《三命》的整體得分,因為內裏有更多看得見的用心。觀眾的眼睛始終是雪亮的,有文化、有品味的一群自會看得到這套劇的誠意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