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化巴納希(Jarfar Panahi)回來了,這個伊朗導演,年前在伊朗國內被禁拍片,結果自導自演,不理禁令,靜靜地公民抗命,拍出疑幻疑真、帶紀錄片味道的《伊朗的士笑看人生》(Taxi),探討社會議題及藝術價值,結果取得柏林影展的金熊獎。新作《伊朗三面戲劇人生》(3 Faces)再糅合劇情與紀錄片風格,當中三個主要角色:一是再次由他親自上陣,其餘伊朗女星貝納絲扎法里(Behnaz Jafari)、女孩瑪思耶雷薩伊(Marziyeh Rezaei)都演回自己。約化巴納希在國內被禁拍片,拍攝條件自然很差,但技巧純熟,再度展現伊朗的社會問題,令人深思,那種魄力真的令人讚嘆。說拍港片資源多匱乏都好,又怎樣可跟他們相比?
《伊朗三面戲劇人生》的故事簡單:它由一段手機短片開始,女孩瑪思耶雷薩伊(Marziyeh Rezaei)在一個山洞中自拍,在山區長大的她,剛考進了戲劇學院,卻被家人反對,爭取無效,她決定一死了之,再託人把死前短片寄到伊朗女星貝納絲扎法里(Behnaz Jafari)手中。女星心焦如焚,怕搞出人命,馬上停掉工作,跟電影人(導演約化巴納希自己飾演)開著汽車,誓要查出這生死未卜女孩的下落。電影以此為骨幹,要探討的卻不是女孩走向夢想,或兩個電影人怎樣拯救她的過程,反而是藉故事,寫城市人走進山區農村,反映城鄉差距,兩者在文化、價值、收入、迷信/宗教等各種巨大距離,相當有意思。
傳統守舊的荒誕
導演自言之所以有此靈感,是因為在伊朗社交媒體極受歡迎,他雖然在國內被禁拍片,但知名度高,常會收到年輕人傳來的訊息。雖然偶爾會被打動,他大都把訊息不作理會,一一刪除。有天他在社交媒體看到一個令人擔憂的訊息,同時讀到有女孩被禁拍片而自殺的新聞,他開始思考若有天收到自殺短片,自己會如何反應。電影在三個偏遠的山區拍攝,分別是他母親、父親及祖父母出生的地方。拍攝前,他收到女兒從法國寄來的高感光攝影機,大大提升了他在山區,沒有足夠天然光下的拍攝。
電影藉故事帶大家看傳統、保守的伊朗山區傳統,有村民們因為生活窮困,見城市人來,第一時間上前問他們是否來幫助自己,發現不是就拂袖而去;有村民極力反對女兒到戲劇學校,他們以畜牧為生,表演藝人(Entertainer)在山中沒有價值;有村民靜靜的把女星拉到自己屋前,跟他說起家中的傳統,是要將孩子割禮切下的包皮埋在大學,他以後就能升讀大學,高中狀元,埋在醫院就能做醫生云云,令人啼笑皆非。傳統有時牢不可破,最有意思的一段,是寫山中有一段曲折狹路,多年來汽車出入都要先遠距離響號,以示有車出入,有天年輕人帶上泥剷,想將路擴闊,卻馬上被成人喝止,這種情況,是否相當熟悉?
所謂的三面人生(3 Faces),指的除了兩個女士,第三個其實不是導演本身,而是村落中隱居的一個前電影演員──伊朗傳奇伊朗女星雪赫拉莎德(Shahrzad)。本名Kobra Saeedi的雪赫拉莎德在伊朗是家傳戶曉的名字。戲中她只以背影出現,演回自己,一個在伊朗革命後隱居深山,但又被山中村民排擠,覺得拍過戲都不是正經女人,但她不理眾人,每天寫詩作畫,自得其樂。導演淡淡的控訴的這種守舊、不尊重女藝人的傳統思維,在還是封建的伊朗社會,似乎也幾近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