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黨在歷史上橫行不過幾年,殺害了無數人,留下的慘痛歷史卻讓人類檢討了幾十年,電影也一再拍攝。電影人拍過猶太人怎逃難,拍過集中營,拍過在屠殺猶太人,每天把他們帶到毒氣室的軍兵,也有人(昆頓塔倫天奴)破格地先拍猶太人怎逃亡,再後來怎報復,將希特拉殺死。
談殺人如今晚食乜餸
《特權樂園》(The Zone of Interest)導演祖納芬基里沙(Jonathan Glazer)則嘗試換一個角度,戲裡並不見血,也沒一個暴力鏡頭,卻轉而把鏡頭拍攝只在一牆之隔,集中營外的德國納粹黨特權分子,他們怎過生活,怎樣在冷靜無比,每天如同討論「今晚食乜餸」一樣,談論毒氣室的設置,每天怎應付上級下達的殺人要求。這自然是一個嶄新的角度,《特權樂園》獲今屆奧斯卡5項提名,並已得了英國電影學院最佳英國電影,評價相當不錯。
一切「去人化」
《特權樂園》導演是祖納芬基里沙,拍過的長片不多,上一齣已是2013年的科幻片《皮下之慌》,10年前的作品了。除了導演,本片還有一大賣點是女演員 Sandra Hüller,即《墮下的對證》女主角,也是極為好戲之人。
電影英文片名叫Zone of Interest,德語是interessengebiet,其實乃納粹德軍的用語「利益地帶」,是當年用來描述鄰近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建築群那40平公里的地區,這裡有集中營,當然也有毒氣室,於是有天天上班殺人的德軍,也住了他們的家眷,生活中總會談到每天要處理的事務,用現代的語言去形容,就是去人化。制度不但把他們要殺死的猶太人去人化,他們一談工作也變得只顧效率和目標。納粹還有一個術語,叫「最終解決方案」,如果用《1984》的說法。這些都是「新語」(Newspeak)。
格調有點作狀
《特權樂園》改編自2014年英國作家馬丁艾米斯的同名小說,原著中視角在共謀者、行兇者和囚犯之間不斷切換,其中一個角色把這「區域」形容為一面鏡子,會照出一個人的真面目。祖納芬基里沙沒有切換視角,他只集中描寫男主角盧道夫是集中營指揮官,這些特權分子每天在陽光明媚中過生活,女主角只是每天努力打理花園,而其實一牆之隔,集中營每天都把人送上絕路。盧道夫真有其人,開拍前編劇翻閱他的所有歷史,讀了成千上萬受害者及倖存者的證詞,尋找他及他家人的一切事跡。其中一個園丁憶述,有天盧道夫要調職,妻子因而大發雷霆,她說若要離開,丈夫就要抬她離開。整齣電影的故事正是建基於此。
自己腦補的「歷史電影」
《特權樂園》幾乎95%都是拍攝這個家庭的生活,原著中以不同視角營造對比,他捨棄了這手法,大概源於納粹屠殺猶太人這歷史人人都知,觀眾大概聽到這家人像討論斬瓜切菜一樣去談殺人,已能自己腦補。但導演又怕觀眾不懂,電影開首要先來幾分鐘黑畫面,大播煽情音樂,中段每隔一小段,又來一段黑白攝影,製造不安氣氛,顯然對自己的敍事信心不足,而且,也太作狀了。這個創作決定不是全無道理,但看着看着,它更像是祖納芬基里沙拍到一半,發現這麼說故事,對比實在不足,因為他要拍的視角其實只有三分一,嚴格來說,他拍的是共謀者,連行兇者(把猶太人拉進毒氣室的士兵)都沒拍出來。
這種拍法下,它是一齣不是人人都能「了解」的「歷史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