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6-10-05 11:00:00

LP VS CD VS MQS 大對決!

分享:

最近看見一些全新的數碼音樂格式登場名為MQS SD CARD,看它的宣傳廣告說是受夠了Remaster版本的失真和味精(加料),立志要做一駒好戲,把母帶的原汁原味原原本本的重現,不經Remaster修飾和汚染,並以最高的規格24/96來複製母帶,然後再把它以LOSSLESS的 FLAC 格式抄到SD CARD上,據說這次可以把比頭版CD甚至頭版LP一 Q清袋云云!

自CD面世以來,這是我首次看到唱片公司彈劾

自家的Remaster是「味精碟」!心想他們終於 「覺醒了」並承認這幾十年完全行錯了方向,要來個反璞歸真?這是我廿年前首次提出「頭版」CD的概念和首次有唱片公司的「同道人」回應。直到目前一般媒體的說法都是把XRCD,SACD,DSD和24bit當作是屬於Hi-End 音樂的代表作!

adblk6

話說只要你的SD CARD播放器有24/96高品位的解碼器便能將母帶聲音重現!聽落真的令人有點心動,今天我就來一次頭版LP,頭版CD及MQS CARD大比併,看看它的「食力」有沒有誇大。

 

首先我重播1985香港寶麗金發行的頭版黑膠唱片(LP),開始Intro的鼓聲令人精神為之一震,盡顯黑膠唱片的「模擬」澎湃動力,低音自然兼下下到肉,令人聽得喜上眉梢心曠神怡。

這正正是音樂發燒友經過30幾年的數碼洗禮重回基本步重新再投入黑膠懷抱的最終目的!

中段的電結他Solo聽得到真正電結他聲音,人聲圓潤豐滿,分音準確,音場極度遼闊,就算過了30年仍然能令所有樂迷聽出耳油,直情無懈可擊!

接著我重播同年發行的日本三洋頭版CD。開始Intro的鼓聲感覺薄了一成有多,雖然仍然下下到肉,但比起頭版LP明顯少了一些感染力。人聲明顯帶有數碼味硬(尖)了一成,音場亦縮窄了半成。中段的電結他Solo分別更大,感覺非常刺耳,真正的電結他是不會刺耳的,這是所有數碼化的通病和瑕疵(defects)!聽說一些天價的解碼器(DAC)能改善這些人為缺陷,但我敢肯定你所投資在解碼器的回報絕對不及花數百元買隻黑膠來得自然和化算,人生苦短,還是將所有1995年之前的作品通通改聽黑膠才「不枉此生」!

adblk7

最後我重播來頭不小以高科技24/96 製作的MQS SD CARD。開始Intro的鼓聲比16bit三洋頭版CD再薄多兩成,感覺低音不是很到肉(因為硬)。人聲亦尖了一成有多,好在音場還算遼闊,但是聽落不夠結實有些鬆散 。。

其實這是所有24bit CD的重大缺點。24 bit早在90年代剛推出的時候,我已感覺到這不是「好東西」。我亦經常在這專欄多次提醒發燒友,LP就好比「牛排」, 16bit CD就好比「免治牛肉」,而24 bit 和DSD就好比「牛肉醬」。那些死硬派HiFi發燒友 還和我說甚麼「密度」和「口感」,看來真的要看看醫生認真檢查

adblk8

一下耳朵的毛病才決定是繼續否再玩HiFi比較「實際」。24bit 的死宂就是密度太高所以造成「高音刺耳」和「低音頭痛」

的嚴重缺陷!其實數碼化16bit CD已經是極限,為甚麼音樂發燒友常以天價投資頭版CD,因為頭版CD大多是以aad製作,有了兩個a(analogue),當然更加「模擬」更加Warm,「高音甜低音準」就是指這種感覺!

24/96 「牛肉醬」又何來「高音甜」和「口感」?簡直就是誤導所有發燒友和浪費他們的時間和金錢。

要是一定要聽24 bitCD,我發現倒有一個有效減低「刺耳」的方法,就是將擴音機的高音調低一兩度,保證為你帶來一些「模擬」的感覺。

adblk9

後記: 聽MQS SD CARD (file)重有一個小毛病,就是間中會跳線(走bit),這可能是解碼的技術還未成熟所至,但是聽CD就穩定得多。

有興趣的樂迷可以在以下的網址收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xn4cPzXro

 

E-mail:[email protected]

FB:https://www.facebook.com/pages/The-Worlds-First-Record-Museum-%E4%B8%96%E7%95%8C%E9%A6%96%E9%96%93%E5%94%B1%E7%89%87%E5%8D%9A%E7%89%A9%E9%A4%A8-Sam-The-Record-Man-HK/873716949313209

(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