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一輩的青春是屬於岩井俊二,新一輩的青春應該交予長久允。不論13歲還是43歲,入場看了《喪青獻世樂團》必定不會讓你失望。即使青春早已流逝,當你看著此片,你會感覺一陣電流在你體內走過,那些死去了的細胞像是重新活過來一樣,早已死了的神經在這夜又再次接駁回來。厭世的青春,竟能觸動神經得要了你的命。
四個孤兒去組團
電影分別在辛丹斯電影節奪得最佳原創作品及柏林影展的「14+世代單元」獲特別嘉許,這是一部令人相當驚喜的作品。沒有台灣作品《返校》的拘泥,反而一群來得輕鬆自在不理俗世的少年們,教人如何不愛他們?4個孤兒去組團,初中少年在火葬場相遇,面對喪失雙親之痛,並沒有如世俗價值觀般哭得死去活來,這不代表他們不悲傷,只是他們那些悲傷的感應神經都死去了,不懂得該如何表現悲傷。是否一定要嚎哭才算傷心?如果我表面上看似不痛不癢,是否代表我真的完全不痛?那些俗世眼中應有的反應,對坦率的他們來說是虛偽兼無意義的造作。世上太多作狀的事令人疲倦,可以就這樣輕柔不造作地活著嗎?
等死也得過日晨
原本以為能夠繼承父母物業的兒子,卻被父親的情人趕走了,不怨恨,不謾罵,被趕就離開吧。世界對他們是殘酷的,但他們都不介意,反正大人的世界就是如此冷酷無情的。電影對世界的價值觀是一潭死水,厭世值一百,卻其實充滿娃娃看天下的嘲諷。世界是無夢亦無希望的,我們活著就是在等死去的一刻吧?但死去之前無論如何也要找些事情做做過日晨,4人就去組隊吧。電影一直呈現著了無希望的說法,但其實一直也在做著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生活亦是充滿驚喜。4人死下死下又竟然能夠一齊組團唱歌,更唔覺意大紅大紫成為年輕人最愛樂團,4人一同跨過一個個高山低谷,無論高低臉上均是毫無多餘表情的,卻令觀眾看得大呼過癮。
此世代就是需要如此這般的電影,如實呈現此世代的青少年想法,同時以強烈影像風格、鮮艷奪目的顏色襯托出電影無望的想法,所以其實也不是無望的。只是在一個無望世界下,選擇一個較為舒適的方法去面對,然後暗暗帶著希望去活著。就像電影主題曲所言,我們是喪屍,卻是真正活著以每一度神經去感受世界的人。《誰調換了我的父親》二宮慶多繼續討喜,連同其餘3位小演員水野哲志、奧村門上、中島SENA,湊拼出一種神奇的厭世火花,激活觀眾每個死去的細胞,得以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