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5-04-25 04:28:39
日報

淑貞已經很攰,不要令她更攰

分享:

如果電影具有社會責任,需要為觀眾傳遞希望,那麼,古往今來很多戲,都不應該存在,不應該被拍出來。

1)  例如《兩顆絕望的心》(Leaving Las Vegas)。

2)  首先戲名已明確預告:沒有希望,只有絕望。兩個角色,一個是被荷李活遺棄的酗酒編劇,決定去賭城飲酒飲到死,另一個是在賭城拉客一直被剝削的妓女,兩個對生命再沒有希望的人,偶然遇上,卻沒有(被劇情安排)為對方燃點希望,想死的,繼續要死,被剝削的,繼續甘心被剝削。酗酒編劇,沒有突然振作,重新投入寫作,並參加療程決心戒酒。妓女沒有為了這一段困難而又難得的愛,轉工轉行。

3)  沒有希望,只有絕望。看《兩顆絕望的心》時,我只是個青少年,對於未來,未算充滿希望,但總帶點期盼——散場時,心情壞透,而且不是短時間,我的情緒,被這兩顆絕望的心影響了一段長時間,以致導修報告做不好,論文諗不到題目,返補習社向學生講解功課時又晦晦氣氣。

4)  這麼一齣沒有為世人帶來任何希望的電影,這麼一個不對世界抱持絲毫希望的角色,竟然為演出的Nicolas Cage贏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投票給他的人,簡直不負責任。

5)  好彩,還有肩負社會責任的片商,立即改造Nicolas Cage,讓他由絕望的人,變成充滿希望的英雄,先在《石破天驚》(The Rock)拯救國民,再在《驚天動地》(Con Air)獨力打低一班極度重犯——還有bonus,專登安排髮線明顯後移的Nicolas Cage留一把飄逸長髮,為世上禿頭人士,帶來自信新希望。

adblk6
淑貞已經很攰,不要令她更攰

淑貞已經很攰,不要令她更攰

6)  如果電影真的需要具備傳遞希望的社會責任,以下一堆戲,睇完要洗眼:《有人喜歡藍》(Blue Valentine)、《再見螢火蟲》、《大象席地而坐》、《地下情》、《何必有我?》、《癲佬正傳》——你可能會拗,《何必有我?》和《癲佬正傳》縱使結局悲慘,但至少,到最後,故事裡的社工角色仍然沒有放棄,算做留了一點點希望,但這些所謂希望,可以令世上從此沒有智能障礙和精神病患的存在嗎?或許真真正正為人帶來希望的,就只有《富貴逼人》系列。一家人可以在短時間內中幾次六合彩,還不是希望?

adblk7

7)  睇戲,又或者觀看任何有角色存在的故事,都是在旁觀角色的選擇。《虎毒不》的淑貞,選擇餵(不餵)母乳,選擇生BB後返(不返)工,選擇(向奶奶)講(不講)某一句話,都是她的個人自由,對應外界人和事的自由;只是其他人一樣有自己的選擇自由,於是,麵包舖老闆可以因為淑貞要湊BB而不請她,奶奶可以因為BB望落不夠肥肥白白而俾淑貞說話聽。

8) 是的,在旁觀淑貞跌落深淵的過程裡,我們當然會有希望,希望有人能夠選擇去幫她拯救她,也希望她本人能夠選擇相信一切都會變好(前設是她需要先選擇跟眼前現況妥協),但我們的希望,以及她身邊各人的希望,都不能促使或強求淑貞做出符合他人希望的選擇。

adblk8

9)  她的窘局,只有她自己明白。偏偏老公奶奶阿媽等人都以為自己明白,因而不當一回事。

10)  淑貞用自己的選擇,讓我們目睹媽咪這個身份的命運,沒有希望,完全絕望;如果你仍然選擇成為媽咪,是你有勇氣,而勇氣給你希望——希望,從來都是自己俾自己,而不應該寄託在一齣虛構的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