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無綫(TVB)翡翠台的午夜劇集時段創造出不少奇蹟。2015年翻播韋家輝監製神劇《大時代》(1992),首集丁蟹(鄭少秋飾)掟「蟹仔」落街的一幕,便錄得6.4點收視,約42萬人同時收睇,認真犀利,而後來在2018年重播的《義不容情》亦一度成為熱話。可是之後又好像無以為繼,直到最近才出多少少力,去選播幾套當年叫好叫座的「金裝劇」,似乎意圖複製舊時神話。

《楊家將》演員陣容可一不可再。
大台過去幾年都甚少在午夜時段播放九十年代之前的劇集,主力專攻00年代、10年代的劇集,上年翻播的《他來自江湖》(1989),2019年翻播《蓋世豪俠》(1989)、《鬥氣一族》(1988),絕對稱得上是異數。但這個慣例卻突然被打破,最近接棒50周年台慶劇《誇世代》(2017)的,竟是18周年台慶劇《楊家將》(1985),劇集幾乎傾盡全台小生、花旦,更是「無綫五虎將」劉德華、梁朝偉、黃日華、苗僑偉和湯鎮業,唯一一套「齊章」演出的劇集,比起平時見慣見熟的選角大陣仗得多。《楊家將》播畢後,接檔的《成吉思汗》(1987)和《大都會》(1988),同樣是演員陣容有今生冇來世,前者有萬梓良、黃日華和劉青雲主演,後者有鄭少秋、汪明荃、梁朝偉和周星馳主演,粒粒巨星。

萬梓良、黃日華和劉青雲主演的《成吉思汗》。
本來午夜時段播甚麼舊劇,只有極少數習慣夜半三更扭開電視睇劇的「貓頭鷹」才會關心的事,但大台卻有心搞大件事,將新聞稿寄到各大傳媒,提醒記者和編輯今次這批「金裝劇」是經過數碼修復,還煞有介事大搞投票,讓觀眾揀下月重播哪一套劇集,明顯想收件人可以俾足面子唱好。
有人唱好就有用?就算理由有多冠冕堂皇,打著「傳承.經典55」旗號說是重拾集體回憶,或說讓新一代的觀眾可以一睹電視業黃金盛世之景況,都不能掩蓋深宵播舊劇的最大原因——懶。為何這個時段傾向播系列作、姊妹作?因為編排起來節省不少時間,攝一次一連三輯《烈火雄心》系列,就可以頂足110日。播一播《法證先鋒》系列,下次播另一套劇集就已經是85日之後的事,播完《天幕下的戀人》自然就播同一班底的《最美麗的第七天》,搵《律政新人王II》接《律政新人王》,用最慳腦汁的方法填到最多的「窿窿」。
如果是有心搞好這個時段,應該製作新節目去顯示誠意。例如「參考」當年亞視(ATV)《今夜不設防》再拍深夜成人清談節目,或者是《星星同學會》論盡圈中是非八卦,就算主持陣容已經不可能再次復刻,但講得夠放夠high夠juicy,迴響肯定比起播舊劇大得多,而且成本都是有限錢(都好明白大台近幾年不斷蝕錢,有位慳就慳到盡的心態)。更何況現在已經是廿一世紀二十年代,要煲舊劇已不局限於固定時段坐在電視機前,觀眾只要捨得「課金」OTT服務,便可以隨時隨地睇!最慘是甚麼?最慘是有比較有傷害,金裝劇愈好睇,會令黃金時段望落愈難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