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的社會發展智慧都是一代傳一代,慢慢的傳承。發展至今,科技已是「月新日異」的發展速度。而這種速度會令生於不同世代的人隔膜愈來愈大,每人都可以從不同渠道接收不同資訊,人與人之間的「既定常識」已經沒有一個框框盛載。隔代人民對於其他世代的人所認為的「既定常識」也感到驚訝,當世界的分野變得太大,鴻溝又變得如此寬闊之時,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只會難上加難。
社會上仍有人看實體雜誌、只看單一電視台,亦有人只看網上資訊及外國電視節目,有人的只愛看韓國節目,有的人卻只愛看歐美節目。總覺得會有一些大眾也會留意的事情吧?但似乎愈來愈少;從前新年會看煙花;大時大節要上街看燈飾;歡樂滿東華或許是電視節目盛事,像內地過年總要看《春晚》一樣;聖誕和農曆新年也要到戲院看電影。但這些既定節目已慢慢變得不是必然,各人的需要已不再如一。當社會上有大部分人只會在網上接收資訊的同時,仍有不少人愛看實體讀物。即使每人都在上網,也會有不同社交平台之分;即使你們都只上臉書,臉書程式也會設定你個人喜好為你選擇性接收資訊,等同被局限資訊。
所謂的地球村,令資訊氾濫,每人也會選擇性接收個人較有興趣之事,最終的資訊框框到底是因為自由選擇而擴闊還是變得更局限?實在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