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的水仙到尾聲,我拍照擺上Facebook,附寫「已殘花似未開時」,抄錄明朝詩人高啟名句,希望幻滅,美麗的誤會,即所謂傷春也。我自俾一個慘慘emoji,並非無病呻吟,而是感慨香港市況,豈不亦像未開埠前般冷清清?
大學中文系師兄親撰一聯回應:「花落有時開有日,春歸無雨也無晴。」意境極佳,兼且語帶雙關,無情,彷彿唐詩「道是無晴卻有晴」。適逢情人節,我笑他:「咁你溝唔溝到女吖?」他答:「正因為『春閨無語』呀!」更妙了。
如果你欣賞,代表你同屬於文科氣質。有網友就彈出兩個字:「似咩?」已殘花當然不真的很似含苞待放啦,網友質疑得沒錯。
另一網友俾個like讚「返老還童」,我也不能反對,只是有點啼笑皆非──原來,在文人心目中理所當然應該多愁善感的畫面,其他人竟然會搭錯線,產生樂觀積極的聯想。
想深一層,即使已殘花,不值得傷春,花開盡結果實,秋天收割,待那時才悲秋吧。悲秋亦多餘,果實留下種子,生生不息,稍懂科學都知道,只不過詩詞一廂情願。再仔細看,「已殘花似未開時」近乎客觀敍述,僅殘字帶些少情感色彩,惹有心人自行代入、借題發揮而已。
社會需要文科也需要理科人才。給孩子看看凋謝的年花,附上這句詩,測試他們第一反應,測試他們屬於哪一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