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7-04-07 06:00:00

還有side track的日子

分享:

最近,看了容祖兒在演藝學院舉行的演唱會。演唱會是一個出色的演唱會,無論歌手的狀態、選曲的編排、音響的質素、舞台效果的創作,都一流。沒有甚麼可以批評,只是,我太多愁善感,看完一個這樣的演唱會,還是有一點點感觸。

演唱會開宗明義以side track作重點。要開一個不唱主打歌的演唱會,很困難。歌手首先要有足夠數量的side track。假設一位歌手只做單曲,首首也派台,當然沒有side track。即使做EP,給你每張EP也收錄5首歌,頂多只會有一首兩首side track。儲十幾廿年,也未必儲到足夠開一次演唱會的數量。其實,推出收錄10首歌曲左右的大碟,才會生產到side track。香港歌手,還有幾多會推出大碟?

adblk6


單講數量也不足夠,還要有一定質素,滄海遺珠,大前提是,被遺下的,是珠。以前,卡拉OK市場興盛,非派台歌如果派上K場,便有機會重獲新生,受歡迎程度更有可能超越被欽點的主打。K場熱潮不再,還好,可以倚靠網上平台發放。不過,流行曲的流行周期愈來愈短,持久地力谷一首歌,可能還不及漁翁撒網有效率。於是,很多時,明明上一首歌還在熱播,下一首歌已經登場,反正做了歌,不派台便浪費,聽眾貪新鮮,換歌換得密,至少滿足了這一種需要。


世界是這樣演變。有理由相信,容祖兒是最後一代香港歌手,有能力開一個side track演唱會,連非忠實歌迷也會覺得耳熟。如果,有某幾首side track,即使從來不曾打入流行榜,不會是乜乜十大金曲,卻做到全場大合唱的效果,簡直可以稱得上光榮和值得感動。這跟你在薛家燕的電視節目,看見劉錫明重出江湖,大唱曾經大熱的粵語版《你怎麼捨得我難過》,感覺完全不同。


不過,就算歌手們還會充滿熱誠地推出大碟,聽眾們又會否真的順次序由頭聽到尾?在容祖兒初出道的時代,我會記得聽完主打的《誰來愛我》後,隔一首,就是最愛的《為你萬歲》;我會記得《全身暑假》完結之後,一定會響起《一個人砌圖》的前奏。現在?人人也有自己設計的歌單,容祖兒之後,可以是郭富城可以是坤哥甚至可以是Maroon 5 ,大碟的概念都變了樣吧。

adblk7


難怪要特別珍惜容祖兒這一次演唱會。尤其欣賞團隊們對歌詞的尊重。看過很多演唱會,螢光幕展出的歌詞,又有錯別字又會分句錯誤,如果你有去過唱K,有留意過卡拉OK的MV字幕,會明白我正在說甚麼。容祖兒演唱會是難得的例外,幾乎毫無出錯,連不會有太多人留心的細節,也一絲不苟。裡面,應該包含了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