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當年有看鄭秀文第一齣電影《飛虎精英之人間有情》,不是租帶,是買飛入場。
1) 事隔太多年,一早忘了劇情,忘了鄭秀文的角色,也忘了為甚麼當日會買飛入場去看這齣《飛虎精英之人間有情》——其實,大可能沒甚麼原因,一個中學生,沒甚麼嗜好,九十年代初,戲院又開得多,見到是天王張學友主演喎,買飛囉。年輕的時間這是這麼(虛)度過。
2) 但當年的我也算是鄭秀文歌迷,不算好瘋狂那一種,總之,有買過她的CD,(偶爾)會買有她做封面人物的雜誌(並keep低她的彩頁),儲她的Yes Card。大概如此。所以,當見到她有份做的戲,便自自然然買飛看。
3) 在那個年代,一個樂壇偶像拍戲,是很正常的事,就算不拍戲,也會拍電視劇(兼唱主題曲)吧。至於偶像本人識不識做戲?知不知演繹角色是甚麼一回事?我當然不會知道,而事實上亦不重要,最重要是能夠吸引fans,為了捧場,買飛入場,that’s all。只是當年不似現在,會有歌迷為了捧偶像場,不惜入場把同一齣戲看上三五七次甚或幾十次。
4) 某程度上我好清楚,我是基於「鄭秀文」本身所提供的形象,而去看有她演出的電影或劇集,於是無論裡面那個角色姓甚名誰,(作為fans的)我都是基於以看「鄭秀文」的角度和目的,去看銀幕上或電視裡那個角色,她演繹得好不好?Sorry,這麼深奧的問題我不懂得作答,我只能答,因為(我覺得)鄭秀文本身好睇,所以角色好睇。
5) 換言之,我不能忘卻「鄭秀文」去看鄭秀文做戲。
6) 第一次令我成功拋開這個「鄭秀文」概念的是《鍾無艷》,或許因為古裝,或許因為她面上總是有撻大痣,總之,不(能)再以一個現代扮相示人的她,讓我看見一個為齊宣王仆心仆命的古代女子。
7) 其實到了這時候我已不再是鄭秀文歌迷,但仍然會繼續買飛入場看她的戲,算是影迷嗎?未必是,但就是有興趣,想看她在演繹角色的方式和態度上有甚麼改變——Sorry,這樣說有點懶深奧,簡單一點吧:她的歌未必再啱我聽,但作為演員的她,我仍然想看。
8) 真正讓我看見一個我從未見過的鄭秀文,是《聖荷西謀殺案》的崔巧玲。一個和老公在美國生活的異鄉女子,表面幸福,實則背負了很多,背負了不堪的過去,背負了更不堪的秘密;為了生存,崔巧玲不得不讓自己成為一個兇狠的人——過去鄭秀文被安排的角色,某程度都是容易討好的,但崔巧玲絕不討好,偏偏你又會明白她,明白她那種兇和狠,而鄭秀文,的確演了這種令我明白的兇和狠。
9) 《流水落花》天美姨姨,另一次重要演出。天美姨姨,一個寄養家庭的母親,最初,可能只把這種暫且的照顧視為一份工,用來搵錢,卻在這個不斷照顧背景不同年齡不同的「子女」過程中,體驗到作為這類「母親」的價值和痛楚——賈勝楓拍這部戲不是要煽你的情令你喊苦喊忽,但天美姨姨的存在,她那種面對日常生活的溫柔與硬淨,的確令我持續地隱隱作痛,痛之中,卻又帶點甜,甜在於這麼一個微小的人,所真實展示的強大。
10) 能夠令我產生這麼複雜感受的,不是「鄭秀文」這形象和概念,而是鄭秀文這一位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