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說中西文化之別令兩代溝通「各有東西」,所以做到把孩子當朋友的家長教育兩代相處,對我來說很「外國」,而這也是我從小就渴望的兩代關係。
西方的親情電影一向吸引我,印象很深刻一齣愛情片,講述女孩希望追尋夢想出走,把外闖想法告訴父母。母親堅決反對,列出各項生活上的難題,包括誰替女兒洗衣服煮晚飯等起居飲食等,說到底就是不捨女兒遠走高飛而胡亂阻撓。
鏡頭一轉,女兒向爸詢問意見,爸說:「以前妳祖母常說一句話『我們這種人不配』。當我聽到妳這想法時,在我腦海浮現的第一句,正是這話。我不希望這說話成為我女兒的夢魘。」「但我怕我真的走了,媽便不再跟我說話了。」「如果你因此留下來不走,那我便不再跟你說話了。你自己選擇吧。」女兒淚盈眶:「我希望將來擁有自己一家酒店,那是太妙想天開嗎?」在酒店工作,替客人開車門的爸道:「我知道我女兒要做的事,她總會做得到。」女兒感動抱著爸,此時爸的上司進來催促他趕緊當值,他在女兒耳邊:「請妳盡快擁有自己的酒店,然後替爸炒掉這樣的人。」
故事後段,爸在旅途中身亡。之後女兒收到爸從遠方寄來的明信片,說到人生無悔,說到夢想,都是鼓勵性的,充滿支持信任的。即使,女兒讀著時,他已經離開了。
對情的表達和處理,每個人都不同。總覺得西方人的愛和感受比較上都是說出來的,用身體表達出來的。放於親情,多說一句我愛你,多一個擁抱,還是無一害的。
把愛與關懷放在心,用嚴厲、專制、說理、催谷的方式助孩成長,不排除可以把他們趕快拔苗拉高,但我相信,聆聽、守望、放手、接受,然後努力讓孩子保有童話世界的心境,即使成就不了更多,至少讓孩子感受到家人的愛,累積日後需要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