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在10月23日公布香港首次發現恐龍化石,市民對這消息反應熱烈。在香港地質公園內赤洲出土的恐龍化石,經局部清修後在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自10月底至今共錄得近3萬參觀人次。
發現恐龍化石消息公布後翌日,我和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的考古團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脊椎所)專家和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人員,隨即到赤洲展開發掘。最終,團隊共發掘到約30塊含恐龍骨骼化石的岩石,當中所含恐龍化石實際數量,待清修完成後方可確定。古脊椎所專家及香港古生物學家詳細檢查化石發現地點,確定所有外露化石已移走後,發掘工作正式告一段落,漁護署署長亦於12月12日撤銷封閉赤洲。
另一方面,建築署密鑼緊鼓在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庭院搭建工作室,展示及供專家清修化石。工作室現已完成,並命名為「恐龍會客室」,將於明日正式開放予公眾參觀,標誌化石研究工作進入新階段。
「恐龍會客室」分為清修區和展示區,訪客可以近距離觀看專家在清修區清修化石工作,也可以欣賞經清修和未曾清修的恐龍化石,以及在香港發現的其他化石,例如水生動物介形蟲、菊石及蕨類植物。在「恐龍會客室」展出的恐龍化石會因應清修成果更新,市民在不同時候參觀將有不同發現和體會。
回顧赤洲的發掘工作,團隊克服了不少困難和挑戰。首先,赤洲位處赤門海峽以東,經常刮大風,每年只有少數日子適合登島,團隊需爭分奪秒,盡快完成化石發掘。自10月下旬,團隊先後因颱風「潭美」襲港和天雨而需更改日程。另外,赤洲全無登岸設施,團隊帶同工具登島殊不容易,而含化石的岩層位於斜坡,亦為團隊帶來額外挑戰。
由於恐龍化石埋藏於十分堅硬的沉積岩層,團隊先要小心觀察化石分佈,確定位置後,由古蹟辦人員在專家指導和協助下,使用重型工具小心翼翼在堅硬的砂岩發掘,過程中同時要小心保護化石。專家又發現砂岩中可能包含零碎的恐龍化石,在發掘大塊化石時,工作人員需特別顧及化石碎塊,增添發掘難度。工作人員在斜坡上手持重型工具,難以發力,有時要花上一小時才能鑿開一小塊岩石。
專家指出,香港發現恐龍化石的地層和廣東省一些發現恐龍化石的地層相似,遠古地理和生態環境也相近。赤洲的恐龍化石屬白堊紀,廣東省境內也有同年代的恐龍化石,曾發現河源龍、南雄龍和始興龍,以及大量恐龍蛋化石。我們期待,化石經清修和鑑定後,相關研究有助於探索香港遠古時期的恐龍和古生態面貌。
遠古時候的赤洲、大鵬灣以至附近的深圳,地理環境與現時狀況很不一樣。在這一帶生活的恐龍是甚麼品種?習性如何?生活環境又是怎樣?這些疑問需要我們與專家一起探索和研究。
古蹟辦會與古脊椎所及漁護署繼續合作,舉辦公眾講座和古生物工作坊。古脊椎所專家將於12月21日下午二時半在香港文物探知館主講三場講座,分享恐龍研究的歷史與方法、給化石照X光拍出的演化故事,以及史前人類生活片段。有關「恐龍會客室」和講座的詳情,可參閱古蹟辦網頁(www.amo.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