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6-06-15 11:30:00

《犧牲自由的中國飯》

分享:

法國化妝品牌Lancôme與歌手何韻詩割席所引發的「關公災難」擾攘多日,愈演愈烈,其母公司L'Oréal集團股價大跌,由法國退休教授發起的聯署已獲逾八萬人支持;事件備受國際觸目,英國電視台BBC更邀請何韻詩親身回應。其實,何韻詩只是一位支援雨傘運動的香港歌手,在本地參加由法國品牌舉行的音樂活動,本與大陸毫不相干,活動竟在大陸輿論的「越境發功」之下告吹,她更被《環時》冠以港獨、藏獨等失實指控,這昭示一種霸權式的中國經濟正蠶食香港的自由。

《環時》的社評言明大陸日後對於「吃中國飯砸中國鍋」的人,會愈來愈不客氣,論調粗暴近於恫嚇。然而,產品安全畢竟是中國的致命傷,從奶粉、食品到各式日用品,均有大量黑心製品,早已無法信任國貨的大陸人盡管口裡說不,身體卻很誠實地搶購外地產品,如多番因光復行動而聲稱抵制香港,甚至剪掉港澳通行證,但時至今日,上水、屯門等區處處可見拖篋客。向來激進仇日的大陸人也紛紛趕至日本「爆買」,連馬桶蓋及電飯煲也不放過。所謂抵制,往往口號大於實際。

可惜,Lancôme怯於得罪大陸,依然選擇跪低,賺得到「人仔」,所出賣的是一個品牌的理念與骨氣。所謂的「吃中國飯不能砸中國鍋」,暗示想賺中國人的錢便絕不能批評中國,甚至要奴顏媚骨,懷著感恩的心賺人民幣,其財大氣粗,與暴發戶相去不遠。Lancôme風波的不尋常之處,在於其作為國際品牌,也屈服於野蠻的霸權。若助長此風,日後將有更多國際商業機構採取保守姿態,與大陸厭惡的公眾人物割蓆,損害自由:台灣的周子渝事件、大陸抵制所謂「黃絲藝人」的連串行動,均是以商逼政的實例。

金錢並非萬能,一些玻璃心的大陸客買得到服務與產品,卻始終買不到別人的敬重,抵制、罷買行動往往刺激一地人民的反撲。就像當日周子渝因大陸輿論壓力而道歉、引起台灣人憤慨那般,這次風波激起港人抵制Lancôme及L'Oréal集團,繼續以何韻詩為代言人的品牌李施德林則被讚有風骨,顯出不一定只有討好大陸才有商機。若大陸繼續以銀彈攻勢向商業機構施壓,只會引人反感,令更多人選擇忠於自己、捍衛自由與尊嚴。這碗「中國飯」,不見得人人趨之若鶩。除了卑躬屈膝,我們有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