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4-06-19 04:30:23
日報

「耆」盼友里

分享:
社區守護員

慧茵義務開設手部護理班組。

有見人口高齡化的情況,近年各界都積極推動長者友善社區,當中硬件配套例如社區設施、居住環境等固然重要,而軟件方面如鄰里支援網絡亦不可或缺。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推出「耆盼友里:居家安老.共建認知障礙友善社區計劃」(註),推動社區人士成為「社區守護員」,默默守護長者街坊的需要,讓他們能安心在熟悉的社區安享晚年。

兼職美甲師慧茵於年多前開始參與計劃,經培訓成為「社區守護員」。談及為何願意「打兩份兼職」時,慧茵分享:「我在大埔住了十多年,算是老街坊。這區有不少獨居及雙老長者,而我平日主要返兼職和接送子女,時間較有彈性,便略盡綿力幫忙。」她笑言美甲不是「後生女」專利,面對長者,這門手藝亦大派用場。「早前我為計劃開設班組,教授簡單的手部護理。不少長者均表示平日埋首處理日常『醫』、食、住、行,往往忽略了自己,很高興有機會放鬆一下及悉心『打理』自己呢!」

除了開設班組,慧茵亦會帶同一對子女上門探訪。她表示過去以為做義工主要是付出,沒想到收穫滿滿。「我的子女本身很害羞,初次探訪時,他們都默不作聲,自顧自的坐在一邊。但經過多次探訪,他們不但學會跟別人溝通,還觀察到長者的需要,主動為受訪長者安排一些健腦遊戲或簡單運動。看見他們有所成長,實在很安慰。」

計劃社工Sam表示大埔區「以老護老」的情況普遍,當中有不少隱蔽或體弱長者。計劃培訓「社區守護員」,一方面希望喚起居民對區內長者的關注,同時讓長者得到適切支援。他樂見此策略成效不俗,並舉例分享:「有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伯伯最初否認患病,亦抗拒外界幫忙,我們便安排『社區守護員』上門探訪。由於伯伯認為義工是街坊,『同聲同氣』,便願意打開心窗,跟義工傾偈、做健腦運動等。」Sam笑說伯伯可能記不起中心或社工,但義工的名字卻記得一清二楚,可見一班「社區守護員」的角色十分重要。(註:「耆盼友里:居家安老.共建認知障礙友善社區計劃」由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欣悅家長綜合服務中心暨兒童學習發展中心推行) 

Ad Bl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