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雨傘運動結束後,有人問從美國回來探親的朋友,「你看,香港完全消解撕裂要多少時間?」朋友說,「可能要二、三十年」。再問,為甚麼要這麼久?回答說:「這是從美國反戰運動的歷史來說,六十年代反戰興起,七十年代中越戰結束、尼克遜辭職下台;可是要到了九十年代初克林頓上台,那時才算勉強走向癒合。」
想起這段對答,是因為星期日多次激烈衝突之後,可以說一句,如果還認為香港當前的撕裂可以在中短期內癒合,那是太過天真,不諳港情。至於是否需要二、三十年,沒有人有水晶球,不過,這兩個月來,不少人是這樣說:今天二十歲的一代還有六十年生命,未來六十年,這批人當中的相當部分,仍會對特區政府上下充滿憤怨,這就何以會有短期內癒合的可能?
林鄭月娥一手推動《逃犯條例》修例,至今堅拒撤回,又不回應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等訴求。到了上星期,林鄭月娥會見傳媒,指政治問題是經濟問題,又稱「少數人不是社會持份者,不介意破壞經濟」。這一番話,可以看到林鄭月娥對香港時局依然是之前的倨傲,把「經濟下滑」套在所指的「少數人」頭上。之後的周末激烈衝突,警員在港鐵站施放催淚彈及近距離開槍,引起街坊不滿,更深重的怨氣深植民間。倘若這時官員還說「聆聽心聲」,這是另一種的天真。
香港來到這個地步,一整代人的憤怒和怨氣無法消解。也許,拘捕大批人之後,或者示威遊行衝突少了些,但是民眾心裏那股怨氣不可能消散。就算《施政報告》派錢派糖,總不能天天都派大筆錢大批資源;政治問題必須政治解決,否則的話,再多的公帑派了也是白派。
從推出《逃犯條例》修訂至今只有半年,香港情勢快速惡化,民怨沸騰。從上街遊行民眾年齡層觀察,反對特區政府的不滿人口跨度很大。當一個政府面對深重的政治危機無法解決,社會大眾難以對未來有所期待,憤怨的更怨氣衝天,失望的更沒有期望,社會逐漸進入怠速直至停止不動。這樣子的香港,特區政府一眾高官們,你們知道就在前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