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是三項鐵人賽愛好者,過去曾參加「三鐵」、「兩鐵」及馬拉松賽事約60場。在剛過去的星期日,也有參加香港三項鐵人總會舉辦的比賽,組別是半奧運距離的分齡賽。對有參賽選手遇溺身亡,我們一班「三鐵」老友記都感到難過及惋惜。筆者絕對不是「三鐵」老手,但頗認同浸大體育系副教授雷雄德的一番話,三項鐵人賽的風險較馬拉松高,選手應恆常接受體檢。
與其他恆常參賽者一樣,對香港有這類獲國際三項鐵人聯盟(ITU)認可的國際賽事,筆者都會早作準備。包括每年都有進行身體檢查,特別了解是否有隱性疾病,因為「三鐵」份屬高風險運動,體能要求高,涉及游泳、單車及跑步三個環節。特別是游泳部分,隨時遇到大浪及海水溫度較冷的情況,就像星期日的賽事,當時海水溫度確實有點冷。
所以,一眾「三鐵」老友記都會互相提醒,平日於百忙中須抽空練習;練習之餘,也當作恆常運動,令作賽時身體可保持最佳狀態。而參賽前,又務必要做好熱身。
近年,參與大型運動盛事的市民越來越多,無論是「三鐵」或是馬拉松等跑步大型活動,都有多人報名,這是可喜的現象。但是,筆者察覺到籌辦賽事機構,有時安排不同組別在同一地點,一起出發,不分高手或初學者,甚至與小朋友一同起跑。組織賽事的機構是否可提供服務,同時照顧到參賽者情況,令人關注。
鄭泳舜
民建聯副秘書長、深水埗區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