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8-08-18 11:00:00

中美貿易戰火燃起 香港公司自保有法

分享:

近期,美國與多個貿易夥伴的關係日益緊張,不單和多年來的首要對手中國劍拔弩張,和許多親密盟友的貿易關係也出現暗湧,導致出口環境陰霾密布,形勢相當嚴峻,或會波及香港公司的貿易業務。不過,港商其實可以借助各種關稅策略、國際規例和出口方式,渡過這場風暴,避免在這兩個貿易大國交火時遭受池魚之殃。

Sandler, Travis & Rosenberg合夥人及亞太區負責人彭郁竹(Sally Peng)接受香港貿發局環球市場助理首席經濟師陳永健訪問,談到香港與中國內地公司如何能運用一些較少使用的關稅工具,克服這些新障礙。

例如,今年較早時,特朗普政府引用232條款,對進口美國的鋼材和鋁材分別徵收25%及10%關稅。6月15日,美國因應301條款調查的結果,公布兩份中國內地產品清單,聲稱將會或可能會對該等產品加徵進口關稅。該項301條款調查斷定,中國有關技術轉移、知識產權和創新的行為、政策和做法存在不合理及歧視的情況。香港和中國公司如何能迴避這些徵稅?

彭郁竹指出,這些公司有幾件事情可以做。首先和最重要的是,當美國當局清楚訂明個別公司申請豁免加徵關稅的程序後,他們可以申請豁免關稅。據美國商務部表示,截至6月20日,當局接納了42宗豁免向鋼產品加徵關稅的申請,豁免範圍涵蓋7家從中國內地、日本、瑞典、比利時及德國進口鋼產品的公司。此外,那些將受加徵關稅嚴重影響的企業,也可考慮與他們的美國同業合作,嘗試爭取美國政府和國會豁免對他們的產品加徵關稅,事實上這種做法並不罕見。

adblk6

其次,香港和中國內地製造商應該檢視他們的產品可否採用另一種可能更恰當的分類;或者是否可以通過輕微的修改,使產品歸入不加徵關稅的類目。這做法有時被稱為「關稅工程」(tariff engineering),也就是進口商調整他們的產品以爭取有利的關稅待遇。要做到這一點,公司出口產品到美國市場前,須有足夠時間讓產品開發及設計團隊準備好新的產品規格。採用這種策略的公司,應使用合資格海關事務專家提供的服務,他們非常瞭解美國的關稅分類規定。

第三,公司可以借助原產地規則,把產品的官方原產地從香港或中國內地轉為另一個不受加徵關稅影響的國家。但他們必須考慮到,美國海關是根據產品出現最實質變化的工序在哪裡進行,或零部件在何處組裝成為最終產品,來決定產品的原產地是哪個地方。在2009年1月1日或以後出口美國的紡織品和服裝不再受配額限制,不過許多人可能還記得,以往針對服裝產品的配額制度衍生出這種「作業工程」(operational engineering)。作業工程其實也適用於其他多種產品。產品的某些製造活動若在某個國家進行,則該國就會成為其原產地。換言之,公司可以把他們的製造活動細分成不同部分,把其中一些轉移到其他地方,合法地利用原產地規則來減少一些關稅。這過程可能導致製造活動轉移到其他生產基地,例如東盟國家。公司也要考慮這種做法對一些關鍵的供應鏈因素造成的影響,例如物流和勞工成本的差異。

欲知更多中美貿易戰底下的求生術,請瀏覽貿發局經貿研究網站: https://bit.ly/2Aiz4am

資料來源: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