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官員即將在美國阿拉斯加州舉行會談。這是拜登上台後,兩國高級官員首次面對面會議。
回首前塵,半個世紀前的1971年,也是初春3月這個時候,中美關係出現巨大突破。當時,在日本名古屋參加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的中美選手,因為一次偶然相遇,推動了中美兩國交往。這就是著名的「乒乓外交」。
事情的開始,是美國選手科恩(Glenn Cowan)走上載有中國選手的巴士,中國名將莊則棟與科恩握手寒暄,成為當時的大新聞。其後,美國乒乓球代表團團長表示美國選手希望去中國、也希望中國選手到美國訪問。之後的事都是歷史:美國乒乓球隊隨後訪問中國,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代表團,期間科恩問周恩來對美國嬉皮士的看法。
中國隊結束名古屋世乒賽後途經香港,在灣仔修頓場館表演。記得那一天,電視台在晚上黃金時段直播過程,莊則棟與李富榮等名將在陣,但以廣西橫拍小將梁戈亮最為搶鏡。那天之後,乒乓球在香港成為熱潮,像我那一代的小學生,書包裏不是「流星」便是「紅雙喜」球拍。小息鐘聲響起,飛也似的跑到操場爭佔球桌,球來球往鬥一番。星期六短周不上課,一旦波癮大發,幾個同學回校再決高下,直至被老師趕走回家。
乒乓外交打開中美關係大門,1971年7月,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訪問巴基斯坦期間秘密轉赴中國,為翌年尼克遜總統訪華鋪路。基辛格回到美國後,尼克遜隨即發表全國電視演說,宣布「建構長久的和平努力重要發展」。美國保密工作做到滴水不漏,華府在宣布前最後一刻才通知日本,日本政府聞訊登時一片混亂,日媒稱為「尼克遜震盪」。
中美1979年元旦建交,但兩國1973年已互設聯絡處。1989年擔任美國總統的老布殊,1975年是駐華聯絡處主任。福特總統本來打算委任老布殊當駐英國或駐法國大使,想不到他主動提出要去中國。這一過程相當有趣,老布殊在自傳《Looking Forward》寫得非常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