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4-12-06 04:31:50
日報

二次葬 拾骨葬

分享:
人面魚紋彩陶盆

近期最具話題性的電影,莫如叫好又叫座的《破·地獄》。電影開頭一幕,是黃子華第一次體驗「執骨」。對於香港人來說,先人埋葬在墓地裏幾年,待皮肉腐爛殆盡,再發塚開棺。聘仵作揀取骨殖洗淨晾乾,放入特制的陶甕內(金塔),擇日選地置放,即重新安葬;是普遍不過的一種葬俗。

記得小時候在墳場碰見有人執骨,第一次親眼看見人骨,嚇得不輕。在新界行山時經常看見排列整齊的金塔,半埋於土或安置在甕葬專用的矮棚裏;那必然雙手合十,恭敬而不打擾。

這被稱為二次葬或拾骨葬其實是非常古老的葬俗,距今8,000年左右的湖南省澧縣彭頭山新石器早期遺址中,所發現的墓葬多數屬於二次葬。五六千年前已普遍存在於中原、關西、山東、荊楚和百越等地區。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人面魚紋彩陶盆」即為二次甕棺葬具的棺蓋,與我們常見的金塔蓋是一樣的功能。

二次葬流傳至今,還在福建、廣東、台灣和香港等地延續。內地近數十年提倡火葬,致使香港成為了中國南方少數保留這古老葬俗的地區。

adblk7

古人為甚麼要進行二次葬呢?南方氣候潮濕,棺木和先人的遺骨很快就被泥土中蟲蟻蛀沒,因此要進行拾骨葬把骨殖撿起放進陶甕裏,就能永久的安置保存。閩南地區古人以屍葬為「凶葬」,認為骨葬才是「吉葬」。於是,在死者葬後三五七年,親屬請仵工掘墳開棺,將屍骨撿出,刷拭暴曬,用紅絲線串起,放在長鼓形「夙金甕」內。至於客家人,因為千年來歷經流離轉徙的生活。每遷移一次地方,便要把先人的骸骨帶上,一起遷到新居留地,再行擇地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