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8-04-18 06:00:00

你唔捍衛香港電影,都唔使否定吖大佬

分享:

曾幾何時,在我純真的認知裡,電影只分兩類:港產片和西片。

這兩個(不存在對立的)概念,「西片」相對易明——Yes,就是由西人做的。西人講的自然是英文(當時年紀小,以為英文就是唯一的外語)。


至於「港產片」,就是裡頭所有人都會講廣東話的片——甚至連西人都會在事後被配上廣東話。「港產片」中那個「產」字我沒有深究,只以為是香港出資生產(其實資金也可以由其他地方的人提供)。


無論點,我的確曾經用語言作為電影分類,但重點是,語言從來都不決定我睇唔睇一齣戲。就算《未來戰士》嗰隻T-800是操純正流利廣東話,不講「I’ll Be Back」而講「我會返嚟」,我都會照睇。入場,是為了細賞占士金馬倫怎樣用B片Budget用心地拍了一齣劃時代科幻驚慄片,而不是細聽一班西人的美式英語。而家不是睇戲學英文。


港產片和西片,曾經平起平坐各有捧場客。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港產片開始被視為次等,入場去睇是對自己的一種侮辱;也有種觀念開始形成:反正都是俾一樣的金額,當然是睇西片,原因是:先不理好唔好睇,但最Cheap的西片,成本都隨時高過一齣所謂高質素港產片。從經濟學的觀點看,用同一筆錢就可以得到更多嘅嘢,自然抵好多啦笨。我有讀Econ,但可能因為成績太差,以致從來不懂得動用經濟學去看待睇戲這回事。我依然有睇港產片,對我來說,入場睇《生化壽屍》所得到的亢奮,竟然比起睇《鐵達尼號》高出N倍(即使後者成本比前者高上N倍)。亢奮,不能量化,同成本不構成正比。

adblk6


到了現在,我認為,用「香港電影」代替「港產片」會更準確貼切。


「香港電影」已變成一個複雜概念。是否片裡角色都猛講廣東話就是100%「香港電影」(但某些演員明明唔識講廣東話)?是否只要由香港導演執導兼有唔少香港演員做戲俾你睇的,就必然符合「香港電影」這概念?


我不知道,而只知道,當一種語言竟能被渲染成一齣電影的最大賣點,成為睇一齣電影的最大(及唯一)理由,實在Very大鑊,因為電影動用的語言已大於電影本身——語言,可以是一種立場宣示,也可以變成一種(虛偽的)宣傳策略。


我不認為「香港電影」大晒,即使拍到成齣垃圾都死要去撐,因為好睇的電影應該不受制於語言。


只是我實在頂唔順有啲小丑,自己當日明明因為拍港產片(又或香港電影,總之都是在香港取景&講廣東話啦)而紅咗,好多年之後就大義凛然衝出嚟話香港電影已經不再存在,這樣否定過去,未免太識Do了吧。而偏偏他的名字,曾經叫做「港生」。


我們未必下下都要將香港電影等同貞操咁寶貴,但做人,講到尾還是要有氣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