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七十年代在香港浸會學院讀傳理系,有幸受教於張國興老師,張老師以教學嚴謹見稱,學生受益良多。張國興一生傳奇,除了經歷了不平凡的記者生涯,六十年代還被蔣介石派到印度進行秘密任務,幾乎改寫了中印外交歷史。
張國興原籍海南島,年幼時跟隨父親到北婆羅洲古晉生活和接受教育,英語成為他的主要語言。抗日戰爭初期,正在昆明西南聯大讀書的張國興,被國民政府徵調到印度擔任戰時同盟國駐印聯軍翻譯,1945年他到重慶任中央社記者,一年後轉任美國合眾國際社UPI駐中國特派員,國共和談期間訪問過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
1949年4月23日國民政府撤出南京,張國興以UPI記者身份繼續留在大陸採訪共產黨統治下的政治民生狀況,不旋踵,外國記者活動空間開始收窄,49年10月7日中共正式禁止外國通訊社發稿,張國興於是向公安申請離開大陸前往香港,但直至12月9日才獲准離開上海,他乘火車和長途汽車輾轉抵達深圳,12月23日到了香港。張國興在大陸禁止發稿期間,暗中把所見所聞寫在舊報紙上,後來買了一批碗碗碟碟,用那些寫了字的報紙當作廢紙把碗碟包起來放在小木箱裡,終能蒙混過關。張國興抵港後根據這些紙上材料給美聯社寫了22篇共產黨治下的中國大陸報道,發布到全世界。幾個月之後,張國興用中英文把這段經歷寫成書,名為《竹幕八月記》(Eight Months Behind Bamboo Curtain),傳頌一時。
1952年張國興得到美國福特基金會支持成立「亞洲出版社」,從1952年至1960年共出版了400多本書刊,範圍包括小說、戲劇、歷史,作者主要是南來文人和政客。1953年張國興成立「亞洲影業有限公司」,拍了多部電影,有些更在亞洲電影節得獎。這時候的張國興已躋身文化大亨之列,頗受美國和台灣政府重視。1962年中共和印度發生邊界戰爭,蔣介石政府認為有機可乘,乃任命張國興為全權特使,到印度進行秘密活動,希望成功遊說印度放棄北京,轉與台北建交。1963年1月張國興扺達新德里,獲印度總理尼赫魯接見,張向尼赫魯遞交一份備忘錄,包括建議准許台北在印度設立代表機構。印度外長德賽一星期之後會見張國興,表示尼赫魯總理同意台北在印度建立非官方性質的中華民國代表處。
張國興留印期間活動頻繁,他所接觸的印度朝野各界人士,範圍之廣、層級之高,可說是1949年國民政府與印度斷交以來之最,也因此引起印度國內左派勢力和國際共黨集團國家的注意。張國興此行亦會晤了達賴喇嘛的胞兄嘉樂頓珠,促成了嘉樂頓珠日後訪台。1963年3月23日蔣介石接見張國興聽取張的訪印報告,蔣對印度只允許台北在新德里設立代表處而非全面建交,頗感失望,但仍然指示蔣經國為派員駐印作準備。然而,幾個月後印度方面通知張國興,煞停設立代表處的計劃,原因是印度國內左派政黨和國際共黨陣營強烈反對,張國興秘密任務到此前功盡廢,唯一成績是促成台北與達賴流亡政府建立溝通渠道。
1968年張國興回到新聞界老本行,在報章撰寫專欄,兼任香港英文《南華早報》編輯顧問;同年,接受香港浸會學院傳理系主任余也魯邀請到浸會任教。筆者1973年入讀傳理系,已聽聞師兄師姐背後稱呼張國興做「老爺」,這個名字的起源已無法稽考,或許和「德高望重、公正嚴明」有關吧。筆者在三年級和四年級都上過「老爺」的課,深刻體會這位資深新聞工作者的厲害,他博學多才、人脈網絡廣闊,常邀請得世外高人到校演講,傳理學生受益良多。老爺也有「殺人王」之稱,他不喜歡的學生(經常缺課和馬虎交作業者)逃不過他的虎頭鍘,每年總有幾個學生肥佬不能畢業,系主任代為求情也沒用。張國興1978年接替黃應士成為傳理系第三位系主任。1985年至1986年他應邀到美國愛荷華大學作交換教授,1988年退休,2006年去世,享年89。為表揚張國興老師在傳播和新聞界的奉獻及其專業精神,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及校友成立了「張國興新聞傳播教育基金」,並且舉辦了「張國興傑出青年傳播人獎」,每兩年一屆,今年已是第7屆。筆者忝為青年傳播人獎評審委員會成員之一,多年來喜見一代又一代的傑出青年人在傳播界努力耕耘;浸會傳理系元老、老師暨各專上院校新聞傳播系老師埋下的種子,歷年來開花結果,一代傳一代,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