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六十多年,公屋的設計與時並進,目的都是為有住屋需要的家庭提供居所。
五十年代的徒置大廈,設計簡單,樓高6至7層、住戶需使用設於走廊的公用水龍頭、廁所和淋浴間。隨著人口增長,公屋需向更多層發展,在1965至70年間興建的第四、五、六型徒置大廈已演進至樓高16層,設有電梯,每戶均在露台設有廁所。
香港房屋委員會在1973年成立,推動香港的公屋計劃,令公屋發展更具規模。於七十年代中興建的愛民邨和華富(二)邨,屬雙塔式設計,樓高20多層,有中央天井,社區設施和標準都有改善。
隨著建築技術與社會演變,房委會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採用不同的標準大厦設計。如八十年代,各款Y型大廈成為主流;而九十年代的和諧式大廈,以不同睡房單位標準的組件式設計,加上預製組件的技術,有效地節約資源及減少建築廢料,為日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奠下基礎。
自2000年起,由於土地資源有限,撥作公屋發展的用地一般狀況較以前更為複雜,房委會因而逐漸將標準大廈設計改為採用因地制宜的設計模式,以更有效地處理用地限制及善用土地的發展潛力,達致地盡其用的成效。
時至今日,公屋的規劃已多方面引進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透過進行微氣候研究,採用不同建築設計和布局,引入環保設計和環保建築物料,房委會致力改善屋邨環境、採光及通風,近年並引入構件式單位設計,締造安全、健康及舒適的居住環境。
(照片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