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2-01-07 12:30:00

分流石圓環

分享:

「這圈未經琢磨的石塊,似是刻意堆疊,形成一組長2.7米,寬1.7米的橢圓形結構。石塊仔細有序的排列,正好說明人工堆砌的痕跡。用大塊石頭堆疊成形形色色的結構,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及青銅時代早期文化特徵之一,分布範圍遍及世界各地;這類的石圓環,可能也是這類結構。相類的巨石結構,在中國也有發現;香港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文物既然十分豐富,石圓環的發現,可能不是偶然。堆疊石圓環的目的已無法考知,大抵與宗教儀式有關。」

adblk6

這是關於「大嶼山分流石圓環」現場銅牌的文字描述,這要比古物古跡辦事處網站詳細得多。

石圓環位於大嶼山最西南的分流角,20塊小石圍成一圈,被鐵絲網包圍保護著。從這裏眺望,可見不遠處的桂山島。天氣不好,寒風蕭瑟,還是可見海面一片藍一片黃。從珠江口奔流的河水在這裏與南中國海的海水會合,分流之名就是這樣來的。

分流石圓環在1983年就被評為法定古蹟,可說是非常早。我個人認為,石圓環被評為法定古蹟,主要原因是歐洲多處發現史前的巨石結構;最著名的就是位於英國埃姆斯伯里的巨石陣。在遠東殖民地竟然發現類似的石圈結構,港英政府自然如獲至寶,由此證明人類文明起源於歐洲,亞洲並未例外。也因如此就認定石圓環的年代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是有些草率了。

其實這樣的巨石結構在中國並不多見,最有名的是在山西襄汾,被認為是堯帝都城的陶寺遺址發現的古觀象台。

但是分流石圓環的規模和外形,除了堆疊成石圈外,與英國巨石陣和陶寺觀象台都相差甚遠,無法穿鑿附會。   

周五刊登  筆名松花芥子,遊走滬港兩地三十年的香港人,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從事國際教育、青年創業、文化遺產發展顧問等

分流石圓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