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署委任的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日前發表報告指出,香港於2016年至2018年發生的兒童自殺個案,較2013至2015年增加逾倍。香港青年協會上月亦以問卷形式訪問三千多位中學生,調查發現約48%受訪學生新學年壓力指數偏高。
不單止香港,青少年自殺人數在全球多個國家連年攀升,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議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自殺是全球15至29歲人士第二大死亡原因。美國在2009至2017年間,14到17歲孩童罹患憂鬱症的比率增加60%。日本有電視台特別製作《別讓年輕人選擇死亡》紀錄片,分析過去12年間的自殺事件,探討日本日益嚴重的青少年自殺問題。
為甚麼現在的年輕人會如此痛苦?自殺原因是綜合性的,包括學業壓力、家庭問題、感情困擾等,有時實在無法找出確切因素。愈來愈多人認為,社交媒體是青少年自殺背後的幫兇。隨著與成年人的「互信」逐漸消失,年輕人多選擇在網上宣洩自己的情緒,並不會向家人或師長傾訴。網上給予意見的人多不是專家,甚至可能同樣帶著負面情緒,反而加劇彼此的負面思考。
此外,當媒體報道自殺案件再經社交平台廣泛流傳及討論,有可能產生傳染及模仿效應,影響心理狀態較脆弱的人,當中殘忍及冷漠的評論留言更是不堪入目。網上充斥大量的自殺及自殘照片亦對年輕人造成嚴重傷害,調查發現社交平台提及有關自殺的帖文或圖像,比其他內容有更高的互動。各個社交平台就此問題陸續採取行動預防青少年自殺,例如利用AI技術偵測及移除自殺和自殘相關的內容,甚至從用家含有自殺內容的帖文或留言中找出規律,辨別其自殺風險,嘗試阻止有可能發生的自殺行為,建立預防自殺的警報系統。
社交平台當務之急,是有效利用科技分析盛載的訊息,刪除具傷害性內容,以及盡早識別受情緒困擾人士並作適當的跟進及轉介。社交媒體是一把雙面刃,孰好孰壞終究視乎如何運用。
香港恒生大學協理副校長及傳播學院院長